移至主內容

剩食變美食 食物銀行減少浪費

2020/10/31 12:21
1,857次瀏覽 ・ 3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近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導致生活於貧窮線下的人口大幅增加,生活陷於困境的他們,非常需要政府及民間團體的救助,現今許多國家都有在推廣食物銀行的觀念,將生產過剩的食物分發給有需要的家庭,而台灣的食物銀行在熱心民眾的支持下也一一成立。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平均一年就產生了逾50萬公噸的廚餘量,然而對於貧困家庭來說一頓能溫飽的食物是夢寐以求的,食物銀行為了不造成浪費,將過剩並且完整的食物集中後重新包裝,再分配給社區裡有需要的民眾。至於那些即期品和熟食,沒辦法放進食物箱內的食品,他們也有其他管道能給予需要的人。安德烈食物銀行台北總部發展主任蔣慶章表示:「因為我們也常常會收到那個效期一個月阿,有時候也會收到七天甚至三天,或者東西一進來就是過期。那其實我們面對這樣子無法放進我們食物箱內的這些物資,我們就會另外地配合,就是一些我們在地附近有在做開伙,他們會煮飯主食的安親班、課輔班以及長照機構、街友服務中心等等各樣的單位。依據我們募到的物資類型不同來提供。」

1919食物銀行主任邱大信表示食物銀行創立初期,曾遇到許多瓶頸,當時台灣人民對此不了解、不願意幫忙,而這些年下來對食物銀行有所認識後,開始有更多人投入幫助弱勢族群的服務,為在困境中的家庭盡一份心力。至於他們所服務的對象多為社會上的邊緣戶,也因此不會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對此,邱大信表示:「最主要我們就是負責一些邊緣戶,就是不是低收入的,因為低收入有政府補助,一個月可能會領到一萬塊、兩萬塊,那有些的家庭他一樣很窮,可是他申請不到補助,可能是他家有土地、有房子阿,可是他用不到,但是因為政府單位就是規定,你的財產,有財產、有土地、有房子,所以你就沒有辦法申請低收入戶。」

近年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普遍出現M型化現象,弱勢族群面對社會環境的改變最為敏感,食物銀行的出現就像是雪中送炭,使弱勢族群有個強而有力的依靠。回朔到現代社會,食物浪費的問題與整體消費者息息相關,最基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眼前的食物,小小的習慣就能為台灣帶來巨大的改變。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林映彤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