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傳奇》 在地發聲的力量

地區:
文字-A A +A

%87%E3%80%8B%E7%AC%AC23~20%E6%9C%9F(%E7%94%B1%E5%B7%A6%E8%87%B3%E5%8F%B3)%E5%B0%81%E9%9D%A2%E3%80%82%E8%90%AC%E8%8F%AF%E7%A4%BE%E5%A4%A7%E6%8F%90%E4%BE%9B

《艋舺傳奇》第23~20(由左至右)封面。萬華社大編採社網站/提供

【記者許家嘉/台北報導】電影《艋舺》票房破億,接連帶動萬華觀光,但你以為艋舺只有兄弟與流鶯嗎?由萬華社區大學編輯採訪社規劃發行的《艋舺傳奇》,沒有華麗驚悚的版面標題,卻呈現了在地庶民的真實生活。「外面媒體多是商業考量,但我們是以美好的人事物為題材,讓大家認識更樸實的萬華。」萬華社造執行秘書同時也是《艋舺傳奇》主編的吳台琪說。

作為萬華社大的公社性質的社團,當初由學校發起,起初是校內刊物,後來意識到需要為社區作一完整的紀錄,四年前轉型為社區刊物,詳細記錄了在地居民的生活與觀點。刊物每半年發行,內容從企畫到採訪完全由編輯採訪社完成,社大則是負責排版與印刷,並扮演時程監督以及社團對外交流窗口的角色。

00

編採社社員們各自發表小組討論的主題(右圖為社長張至翔)。許家嘉/攝影

《艋舺傳奇》除了融合最新的時事:《艋舺》製片專訪、剝皮寮與老松國小的介紹,還有百歲人瑞黃春生與萬華的歷史淵源,刺青師傅、街頭遊民的專題報導。每期的主題會經過老師與社員共同討論,再根據主題分組採訪。「在這裡大家會有認同感、參與度很高。」編採社社長張至翔表示,自主性強是社團與課程最大的不同處。

在藝術雜誌社擔任發行工作,目前是編採社社長的張至翔,認為這裡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報導。「《艋舺傳奇》不只是一個社區刊物,而是一個媒體。」他認為一般的社區刊物比較沒那麼活潑與企劃性,並希望這本刊物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一本老少咸宜的雜誌。

01

分好組別後社員們各自發想討論,企劃當期刊物主題。許家嘉/攝影

萬華華西街和廣州街夜市一帶是著名的紅燈區。民國八十六年政府宣布廢娼後,盛況不再。問及採訪至今最難忘的回憶時,他說到有次以流鶯為主題,由於行業的隱蔽性,使採訪困難重重,後來他以「大學生作調查」為由,半聊天的方式作成逐字報導。這次的經驗讓他對萬華大大改觀,即使是在生活邊緣打滾的人,依然保有良善美好的性格。

「以有趣的角度看待萬華的人事物,就會發現這裡充滿很多可能!」張至翔認為,其實看似負面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文創產業的發源地。因為萬華獨有的人文歷史,任何行業與人情都可能擦出不同火花,也見證了台北兼容並蓄的時空軌跡。

由於上課學員多是沒有經過記者訓練的上班族,上課方式除了老師傳授基本的採訪技巧,多半是舊生帶著新生共同討論的方式進行。本身是保險業務員的社員吳佩玲,在這裡學到用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萬華,並把這些經驗回歸到子女小學教育的課程設計,讓教學不只有單一面向,而是校方與家長多方討論與思考。

02

2009年社區大學優質課程。萬華社大編採社網站/提供

而公務員退休的社員周華則認為從採訪要從何種角度切入是最困難的,但歷經四期來的磨練,對萬華也從一開始的害怕到越來越喜歡這塊地方;「我們可以花較多時間與當地人打交道,比外面記者親切多了!」社員李大華覺得這是跟主流媒體報導最不同的地方。

「透過深入社區,挖掘更多公共議題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吳台琪表示,《艋舺傳奇》已經持續努力了四年,並需要更紮實的腳步堅持下去。作為一個庶民文化的紀錄,正慢慢累積出成熟與深度,像是小吃的專題,不會流於一般雜誌的廣告,而是以該商家是否與在地歷史的連結為主軸,呈現出人物的奮鬥精神。由於印刷成本高,刊物也實施電子化,只要在萬華社大的網站就可以看到當期全部內容。


常民生活是歷史發展的源頭,《艋舺傳奇》透過文化紀錄與在地發聲,耕耘出萬華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更可作為一種「在地學」的培養與典範。「大媒體不會有時間記錄社區,因此在地刊物就必須負起責任,傳承自己的特色文化。」吳台琪笑著表示,只要有人說好看,就是最大的鼓勵了!



延伸閱讀:

萬華社大編輯採訪社

《艋舺傳奇》電子檔

萬華社區大學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71則報導
2,276則影音
709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13

好朋友書店 從童書到老後的心靈旅程

2024-05-13
瀏覽:
1,149
推:
0
回應:
0
2:43

林進忠攜手青銀農民 邁向無毒行健村

2024-05-10
瀏覽:
3,350
推:
0
回應:
0
3:00

原民樂舞搭流行樂 演出北漂原住民歸鄉記

2024-05-08
瀏覽:
2,914
推:
0
回應:
0
2:43

半身癱瘓練健力 六度問鼎帕運

2024-05-06
瀏覽:
5,623
推:
1
回應:
0
2:28

鹿港「送肉粽」習俗 陳仕賢出書解密

2024-05-03
瀏覽:
3,357
推:
1
回應:
0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4,617
推:
1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6,92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5,550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6,013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7,104
推:
1
回應:
0

《艋舺傳奇》 在地發聲的力量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746篇報導,共12,836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746篇報導

12,836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