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資料庫的公民科學:臺灣魚類資料及生物多樣性資訊的建構

文字-A A +A

由「海社」所發起的讀書會於06/21日在中央研究院舉辦「生物多樣性與雲端數據上的不可思議」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黃世彬博士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劉璟儀經理來分享其團隊所打造的「魚類資料庫」與「生物多樣性資訊」平台。而座談中「海”尋”精兵悍將」也分享海巡署執行「臺灣白海豚復育專案」的經驗,除為海巡招募做宣導外,也鼓勵民眾參與公民科學家的行列,為臺灣生態保育工作厚植基礎。

臺灣魚類資料庫(https://fishdb.sinica.edu.tw/)+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https://portal.taibif.tw/)

透過黃世彬博士「臺灣魚類資料庫」分享建置過程,包括:分類命名及影像資料的建立,可以身歷其境的感受到要逐步建立及維護三千多筆臺灣魚類資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特別是所獲得資料的考察鑑別及更新修正,更是相當繁複的工程。黃博士提到雖然現今AI科技,可以解決民眾在資料檢索過程的問題,但在最前端基礎資料的考察鑑別,仍需以人工方式來進行。

而「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的劉璟儀經理,則分享公民科學與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的發展。劉經理舉例「海龜點點名」、「路殺社」、「珊瑚礁體檢」、「海廢快篩」…等生態資料,都是藉由「公民科學」方式所建立。資料庫的建立是讓民眾有一個可共享生物生態資料的資料庫。而TaiBIF建立的目的是解決臺灣目前生物多樣性資料四散或缺乏、格式不一致不易應用等問題,藉由推動生物多樣性研究資料的整合及共享,來提升生物多樣性資訊的取得。

兩位講者都提到「公民科學」的概念,「公民科學」通常由職業科學家領導規劃,而參與者包括:一般民眾、志工,以及愛好者等非職業科學家的群眾,是由這些人透過系統性或隨機性的收集回報機制,所建立起的資料內容,經過科學應用的過程。透過群眾參與,除加速科學家、政府機關所需資料的蒐集進度,間接也能將科學普及化並帶動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劉經理也提到近期「生物開放資料數據松」活動,期待對於「公民科學」有興趣的人參與。

https://tbiadata.tw/zh-hant/news/detail/14)

講座最後「海”尋”精兵悍將」分享海巡署執行「臺灣白海豚復育專案」的經驗,該專案是自2018年起,由海巡隊與岸巡隊運用各項勤務時機看見白海豚時,紀錄拍攝其出現海域經緯度、數量等資料,提供相關保育研究團體用以評估白海豚族群數量與活動範圍,其目的是以之作為後續推展劃定保育(護)區等保育工作的依據。海巡署現結合國軍招募期程招募海巡職業軍人,歡迎18-32歲有志青年男女報名甄選,相關內容可洽詢「海”尋”精兵悍將」(0912674887可搜尋加line)。

https://www.facebook.com/118833944563337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5.11.05

seacop

加入時間: 2015.11.05
32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生態資料庫的公民科學:臺灣魚類資料及生物多樣性資訊的建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58篇報導,共13,19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58篇報導

13,19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