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艋舺宮廟慶風華 剝皮寮老街再活化

2024/11/22 12:45
6,079次瀏覽 ・ 1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2
檢舉

艋舺青山王遶境俗稱「艋舺大拜拜」,每年農曆10月20至22日舉行三天,是台北市三大廟會民俗活動之一,每年都吸引上萬信眾前來朝聖,青山王出巡具有賞善罰惡、掃除惡煞及安定人心的作用,2010年登錄為台北市重要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艋舺青山王祭啟動儀式,邀請1913年成立具有百年歷史的「台北共樂軒」陣頭管樂軒社演出及獻貢祝壽。

艋舺青山宮位於號稱台北第一街的萬華區貴陽街,建於清咸豐6年(西元1856年),並於日治時期(西元1938年)重修,為台北市定古蹟。青山宮主祀青山王,相傳是三國時期的武將張悃,駐守泉州惠安,深受居民愛戴,死後受封為靈安尊王。

啟天宮又名「料館天后宮」或「料館媽祖廟」,位於萬華區廣州街281巷內。相傳清嘉慶年間,從中國大陸載運木材的帆船,至艋舺卸貨,欲返航時,船隻竟然在江心打轉。經請示船上媽祖神尊道:「鑾駕欲留本地」,奉祀於黃祿家中。此後黃祿事業飛黃騰達,成為艋舺三富之一,黃祿遂捐出家中廳堂,建廟啟天宮。

廟方工作人員劉小姐表示,以前這裡是淡水河的港口,當時這邊是木材廠,很多木材都要先把皮給剝掉,故以木材廠材料的「料」,取名「料館」。葉倫會表示,當年從中國大陸運木頭的船上,都有一尊媽祖守護神。啟天宮的媽祖娘娘不是黑面,也不是金面,而是粉面的,就是直接從湄州來的。

萬華剝皮寮老街位於康定路173巷,在老松國小南側,是萬華現存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以及國民政府的改建,於2009年臺北市政府整修竣工,名為剝皮寮歷史街區,也見證了艋舺地區的市街發展,可說是臺北市境內,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極具歷史意義。

葉倫會表示,卓克華教授對於這裡為何取名「剝皮寮」,有深入的研究。有人說是「剝木皮」,有人說是「剝獸皮」,似乎都說得通。直到卓克華教授發現一張日治時期的地圖,發現了其中一條「北皮藔街」的臺語諧音,正好是「剝皮寮」,後來相關的研究和簡介上,大都採此說法。

臺北自1884年建城以來,艋舺一直是臺北市經濟社會、歷史及文化的重鎮。如今的萬華,依然是一座兼具傳統與現代化的城市,值得大家一同來探索。敬佩海關博物館首任館長葉倫會老師,27年來舉辦超過1700場,臺北史蹟公益導覽。帶領市民認識這座美麗,又兼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城市。(公民記者正氣哥在台北萬華的報導)

康定路173巷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