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慢食生活,品味食在地的四層意義

文字-A A +A

食物,其實也是都市人每天接觸的「自然」,食物是陽光、空氣、水的產物,裡頭有有營養能帶給我們健康與自然界的力量。若能讓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土地,那一定很獨特,很美好。

筆者陽台以盆栽種植的蕗蕎,種源來自麻必浩部落。 攝影:王迺卉

2015年,筆者從台北舉家遷移到台中,在這之前對食物超級無感。直到在東海大學修習自然農法後,認識許多自然農、小農攤販,漸漸地把和農家互動化成日常,7年來,才開始慢慢觀察到「食在台灣」的特殊在地意義。

食在地的空間意義

食在地的第一層意義,正是方便與產地建立情感連結。研究指出,與自然的接觸有助於成年後對自然友善的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當前食農教育正是嘗試在城市中的綠地,例如校園或社區環境營造產地,透過與生產食物的土地互動,建立情感連結,並進一步觸發環境保護的念頭。

食在地也能夠誘使人們對自己生活的都市空間重新反思,例如英國社區的「不可思議的可食(Incredible Edible)」倡議,將都市花園綠地空間活用,改造成可食用、可觀賞的綠地。美國芝加哥市中心的格蘭特公園(Grant Park)、傑克森公園(Jackson Park)則以應對氣候變遷為目標,由社區居民共同耕種,活化公園綠地。

Incredible Edible社群將警局前的花圃改為農用。圖片來源:擷取自TED Youtube

食在地的社群意義

食在地的第二層意義,是建立共好的社群,筆者孩子的學校有儲蓄互助社創辦的市集,販售鄰近農夫的泛有機產品,也有蛋商創立的泛有機訂菜平台,在學校附近的書店每週定期發貨,除了青菜蔬果,肉、蛋、奶也都有。

生產者、消費者彼此有更多機會面對面,家長、老師也有機會在購物時拉近情感。此外,因為市集的食物大多產於同個城市或鄰近區域,消費者也有更多機會可以來趟產地小旅行,認識自己的食物是如何生長在土地上,又被誰照顧長大。而帶著理念的農夫,也能夠收到消費者直接的支持,持續友善的耕作。

食在地的減碳意義

食在地的第三層意義,是實踐力所能及的「減碳」日常。

所謂的是否減碳其實是比較出來的,吃素比吃肉減碳、吃在地比吃進口的減碳、吃當季又比吃冷凍食品減碳,依照論述者是誰,就會創造出相對減碳的邏輯。但精細的估算食品環境友善程度,其實非常不容易。

英國的超商業龍頭Tesco曾在2007年宣布將旗下上千件商品貼上碳標籤,但由於後勤工作過多導致在2012年宣布放棄。歐洲雖然不負眾望在2019年推動Eco-Label,讓消費者可以從碳排、用水量、水污染、生物多樣性等面向判斷可以支持哪些環境友善商品。

但對於亞洲、台灣的消費者,eco-labelling的推動仍在半路上,目前台灣也只有米的碳足跡標籤,更是有許多不便。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吃在地、當季、素多於葷,就可以每日實踐減碳生活。如果是外食族,可以考慮蔬食、或綠色餐飲地圖推薦的綠色餐廳,有許多嚴選在地產物的廚師們,為飢餓又想減碳的味蕾把關。

食在地的時間意義

台灣四季不如高緯地區分明,但是從食物可以感受到專屬於這塊土地的脈動。

初春是先生淡水老家採收艾草、鼠麴草的時節,伴著地區多雨的水露洗滌,鼠麴草潔凈且草香迷人,因此那附近店家以草仔粿出名;夏天在中部,則可以陸續吃到苗栗泰安鄉泰雅友人酸甜甜的嫁接紅肉李、台南農家院子的金煌芒果和酪梨、卓蘭農夫的寶島甘露梨。

過了中秋,如果氣候允許,我們就有機會吃到摩天嶺的甜柿;到了冬天則是草莓的季節,往苗栗去準沒錯,但如果像2021年旱災,人工造雨區的草莓可能沒那麼可口。

在冷凍冷藏還沒普及前,我們的味蕾記憶應該是與四季相連的,食在地就是認識土地與四季的絕佳方式。對筆者而言,隨四季的律動飲食,是把意識放在舌尖,與四季共舞,也代表認識周遭環境,敏銳辨識生活中氣候的變化。

2022暑假的宜蘭水稻田。攝影:王迺卉

慢食台灣

「慢食(Slow Food)」是食在地最美好的一種象徵,提倡「好、乾淨、公平」的飲食,其後的意義是選擇優質美味與健康的食物,不危害環境的生產、提供消費者合理及公平的價格且能支持生產者。

這項由1980年代義大利人佩特里尼(Carlo Prtrini)開啟反制速食文化的「慢食」運動,逐漸推廣至全球,台灣的花蓮、台東、桃園都有聯絡窗口。台東近幾年的慢食節更是名聞遐邇,也因此,食在地其實也是一股支撐在地青壯年的力道,也是活化地方特色的一股力道。

食物,是都市人每天接觸的「自然」,是陽光、空氣、水的產物,裡頭有營養帶給我們健康與自然界的力量。若能讓我們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土地,那一定很獨特,很美好。

 

【參考資料】

Eat Local, Seasonal Food

How to eat low carbon in four simple steps

2022台東慢食節「很潮餐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75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享受慢食生活,品味食在地的四層意義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833篇報導,共13,1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833篇報導

13,1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