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怕熱,棘冠海星卻很耐熱——毛利青年潛水捕星搶救珊瑚礁
在南太平洋的湛藍海域,一場關乎珊瑚生存的戰役悄然進行中。今年,全球面臨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但珊瑚的威脅不僅止於此,從庫克群島到澳洲的大堡礁,科學家和當地居民正齊心協力,對抗一個不起眼卻威力巨大的敵人——棘冠海星。
棘冠海星原產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海域,成年後以珊瑚蟲為食。若過度繁殖,將有害生態。照片來源:Bernard DUPONT/Wikimedia Commons
每年可吃掉6平方公尺珊瑚 棘冠海星大爆發危害生態
庫克群島的拉羅湯加島(Rarotonga)海邊,經常出現一群穿潛水裝備的毛利青年,手持木棍,準備下潛到環繞島嶼的珊瑚礁,任務正是捕捉棘冠海星。
成年棘冠海星身長約25~35公分,色彩斑斕,最多可能有9至21隻腕足、密佈毒刺。棘冠海星以珊瑚為食,牠們會從嘴裡擠出胃袋來,分泌消化酶來液化珊瑚的肉質組織、吸取其中營養,只留下骨骼。單單一隻海星每年可「吃」掉6平方公尺的珊瑚。珊瑚數量少時,牠們會協助吃掉生長較快速的珊瑚,如分枝狀軸孔珊瑚,為長得慢的珊瑚騰出生長空間;但若過度繁殖,美麗的珊瑚礁及環繞在側的生態系將會漸漸凋亡。
於是,這些毛利潛水伕利用長棍將海星撬離珊瑚,置於網袋帶回岸上,並進行詳細的測量及監測。捕上岸的海星可能會成為肥料埋在花園裡,或者用於堆肥種植當地原生的穴芭蕉(學名:Musa troglodytarum)。
毛利青年潛水隊出動捕星 四年內達標1萬隻
這項由當地環保組織Kōrero O Te `Ōrau(KO)發起的計劃始於2020年,四年來已成功移除超過1萬隻海星,還支援了鄰近島嶼的移除工作。今年7月,KO主席朗戈(Teina Rongo)告訴《庫克群島新聞》,珊瑚礁在太平洋地區的覆蓋率平均為21%,如今此處已高達60%。
KO同時帶給青年學子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青年志工阿庫魯魯(Akururu)說,「這項工作與傳統知識有所連結,例如,看到棘冠海星開始躲藏,就是一個能預測暴風雨即將到來的明顯跡象。有點類似祖先以麵包果樹發芽來預測颶風的到來。」
三次棘冠海星大爆發,復原時間愈來愈長
不過,KO團隊的任務尚未結束,他們持續監測環境,因為拉羅湯加島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已經歷三次棘冠海星爆發。
海星爆發的原因仍不清楚,可能來自人為干擾,或農業及污水中的養分導致海星幼蟲愛吃的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增加,以及過度捕撈使海星天敵減少,如大法螺、蘇眉魚及白點河魨。
拉羅湯加島第一次棘冠海星大爆發出現在1968~1975年,珊瑚礁花了10年恢復生機;第二次出現在1995~2001年,恢復期花了20年;最近這次爆發則始於2019年。朗戈認為,珊瑚礁恢復期持續拉長,加上氣候暖化帶來的珊瑚白化威脅,這一回,如果潛水團隊不親自下水捕捉海星,難保珊瑚還能恢復。
專業潛水員正將牛膽汁注入棘冠海星。圖片來源: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Wikimedia Commons
澳洲大堡礁也遭殃,科學家多管齊下
過去半世紀以來,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經常出現棘冠海星爆發,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澳洲東北海岸的大堡礁也未能倖免於難。2012~2022年間,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實施大規模人工撲殺計畫——動用潛水團隊向海星注射醋酸液或牛膽汁加以撲滅。
計畫選出旅遊效益較高或海星蔓延較關鍵的區域,成效斐然。計畫主要針對大堡礁海洋公園3000個珊瑚礁中的500個,截至目前,當地珊瑚覆蓋率不僅恢復,還增加了44%,科學家也呼籲政府擴大計畫規模。
除此之外,各地科學界還嘗試透過更多元的方法來監測及應對海星爆發。《國家地理》報導,有科學家使用小型試紙來檢測水中是否有海星的DNA片段,有科學家正在尋找能引誘海星進入陷阱、或者能驅散牠們的化學物質,像是大法螺的氣味,牠們只要聞到就跑。
遏制地球暖化才是根本之道
比起棘冠海星,科學家最擔心的其實是地球暖化。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今年4月示警,全球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如持續惡化,可能導致珊瑚凋亡。
珊瑚怕熱,棘冠海星卻很耐熱。
雪梨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克雷門(Matt Clements)及伯恩(Maria Byrne)在《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出,要威脅到棘冠海星的海洋熱度,幾乎是足以使珊瑚白化的三倍之高。即使是幼年海星,仍可以在高達34~36°C的水溫生存。
年幼海星可以在熱浪中存活,耐熱程度遠高於足以導致珊瑚白化或致死的溫度。照片來源: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Wikimedia Commons
幼年海星還能放慢生長速度,長達數年只吃附著於珊瑚骨骼上的藻類為生。牠們還會根據食物供應情形來調整體型,在食物不足時長出較長的觸腳,有助捕獲更多食物。「即使成年海星因珊瑚死亡而數量減少,他們的子嗣仍能耐心等待合適時機,在珊瑚開始恢復之時,成為吞噬珊瑚的捕食者。」
「這有助解釋成年棘冠海星為何爆發得如此突然。」克雷門及伯恩認為,「最終,唯一真正的解方就是: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參考資料:
Cook Islands News(2024年7月10日),Over 10,000 taramea removed, Government urged to step in
Earth.com(2024年5月2日),Killing crown-of-thorns starfish could save the Great Barrier Reef
NewScientist(2024年4月24日),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428310-culling-predatory-starfish…
National Geographic(2023年11月21日),These creatures are otherworldly. They destroy coral. And they're hard to kill.
The Conversation(2023年10月18日),Young crown-of-thorns starfish can survive heatwaves. That’s yet more bad news for the Great Barrier Reef
MONGABAY(2022年7月15日),Young Māori divers hunt invasive crown-of-thorns starfish to save coral reefs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