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角落?
時間是最好的藝術家,漫步在社區內的小巷弄,可以看到歲月與人們世代交織的痕跡,在125巷內可以看到幾間清代留下的珍貴平房,最完整的屬光大巷內潘家百年木造屋宅,係由當時興建昭應宮的木匠師所建,其後部分匠師便落居於社區一帶,帶動了工匠產業的發展。潘家為當時大貴戶姓,分為二宗支,過去富裕人家為了德施鄰里,挖鑿了二口水井(125巷內古井已封埋),井旁皆放有大石桶,供洗滌之用。之後尚,接著是典雅的日式房屋,60年代前台電公司對面(現楊士芳園附近)尚有一大片日式房舍,庭園造井,松柏蒼鬱,現在僅有少部份留存,過去閩式、日式建築群聚集的歷史畫面現在也只能在耆老的腦海中想像了。
這二階段留下的生活遺跡,磚木間細聞還可以感受到當時生活的純樸清華,陽光綻射在木窗磚坦間,依稀蒸發出塵封已久的「人氣」和「手味」。
一、噶瑪蘭族
宜蘭古稱「蛤仔灘」,宜蘭城一帶原為平埔族「噶瑪蘭族」居住,傍水而居,
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二、宜蘭建城
清嘉慶二年(1797)吳沙率眾入墾頭城,漢人勢力逐漸大量入墾蘭陽平原,然此
時純屬民間私自拓殖,朝廷無心管理,盜匪事件頻傳,人民生活篳路藍縷。直
至清嘉慶十五年(1810),清廷察覺經營宜蘭的重要性,將宜蘭納入版圖,設「噶
瑪蘭廳」,派前台灣知府楊廷理進行測量及籌備設置事宜。
噶瑪蘭城,直徑180丈,城內呈十字街,設東西南北門,本社區清代屬於乾
門,「北門」位於現舊城北路北門市場旁,「西門」位於現舊城西路西關廟前,
兩城門為較主要之關口,「東門」位於現新民路上、現中央市場旁,「南門」位
於現舊城南路台灣銀行旁。早期城門均為簡易木造,城牆外側為刺竹作圍,內側
種植九芎;後傳因楊士芳高中進士,噶瑪蘭城城門改為磚造,北門設有城樓,城
牆改為土造,唯西北側圍牆因防禦需要改為磚造。廳府衙門位於現宜蘭醫院現址
,右前側並設有兵哨。日治時期宜蘭實施市區改正,廢城牆為道路(現舊城東、西
、南、北路),本社區則於昭和15年(1940)屬本町及昭和町,為主要的民間聚落
之一,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