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義搞社運—抗議、不輕易妥協 以行動實踐「在地」關懷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記者周君琳/嘉義報導】

  當面臨文化資產的保留與拆除、生態環境的維護與發展等議題時,一群人舉著布條向政府當局抗議與請願,希望理念可以受到政府當權者與社會大眾的重視。不管抗議的成效是好是壞,一旦議題落幕,那群曾舉著布條抗議、時時監督著政府的施政、不斷向社會發聲的社運團體卻往往會被淡忘。

共同理念的組成 實踐公民監督

  社運團體的組成需要共同的理念支持,在不同背景下的這些成員因為相同的理念而聚在一起,希望能為地方社會盡一份心力。在嘉義也有這樣的一群人在時時關心著嘉義的公共事務,還記得「嘉義舊監獄」與「嘉義郡役所」的生死存亡戰嗎?它們正是嘉義社運團體為嘉義地方文化努力的最好例子。社運團體可以因不同的契機而組成,本是雲林縣人的余國信,正因為有著在嘉義落地生根的深厚情感,而在1999年開啟「洪雅書房」,並以此為根據地,投入多個社會運動。嘉義社運人士林瑞霞表示,當初先以紀念館與社區終身學習場所的形式成立「桃山人文館」,隨後漸漸致力於社會改革運動,並成立「嘉義市公共事務關懷協會」,為嘉義地區改造奉獻的責任油然而生。而另一個嘉義地區的社運團體,則成立於2001年的稅務出張所事件<註一>之後,因對同一事件的關懷讓理念相同的人聚集,並成立「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開始實踐他們的想法。「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世岸以肯定的態度說出其核心理念,「我們對於公部門都有某種程度上的關心,因不滿政府政策而結合在一起。」
 

 作為社運活動中心之一的桃山人文館。

記者周君琳/攝影

  社運團體對於嘉義所關心的議題包羅萬象,除了文化資產的維護之外,還包括教育與農業改革、公民議題、市府政策與地方時事等。在余國信的經驗裡,他認為社會運動是長遠的過程,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重要的是能為政府留下警惕,並喚起民眾對公眾事務的注意。陳世岸表示,我們不是代表民意,而是民意的一部分,團結與抗爭是想要集結社會力量與政府機制抗衡,他認為目前社運團體還需要很多學習的地方,一個抗爭議題的成功與否,社運團體本身都需要對其背後因素做多方檢討與改進。

以各種方式長期執行 推動目標 

  推動社會運動對於他們來說,是在困境中做事,一直堅持下去的理由不是只有熱情的支持,陳世岸表示,只靠熱情的燃燒只能激出一時的火花,而是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不想做、為什麼而做,並且要如何尋求不同民眾的支持,社運團體必須長期累積走下去,才能有辦法在地化,或許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政府與民眾的關注。秉持著長期為嘉義地區奉獻的目標,社運團體經常以舉辦講座、公民議題討論等多元的活動來累積民間對地方關懷的力量,其中「洪雅書房」常以演唱會、讀書會與藝術創意等不同方式表達對嘉義地區的人文關懷,希望藉此吸引年輕人關注地方文化。「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則發行刊物,希望能讓民眾認識不一樣的嘉義文化。「桃山人文館」近期更以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註二>為努力方向,希望藉著公民監督的力量來改造國會使其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意機關。這些種種不同的行動實踐,都是為了喚起嘉義民眾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關心,陳世岸表示,嘗試不同的形式內容不僅是一種社運團體內部的自我訓練,更是一種對外宣傳理念的機會。

關心與責任 為一個理想中的嘉義
   

陳世岸與嘉義市人文關懷協會之間共同走過多個嘉義地區的社會運動。

記者周君琳/攝影

  嘉義社運團體的成員因共享著一份對嘉義地區的關懷,才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來為嘉義地區爭取對的事務。一談到有關社會運動的過程,林瑞霞以堅定的神情表示,人生除了幸福之外,還有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明知道結果可能會不好卻選擇繼續做下去,是熱情也是一種使命感。對嘉義的社運團體來說,嘉義是個小而美的城市,藉著社會運動的推行希望嘉義的文化與環境多一些合諧,而不是沒有管制的開發,能讓大眾對於嘉義市的聯想不再只有雞肉飯、方塊酥與阿里山,還有更重要的歷史文化與其他不同面向的嘉義印象。

  <註一>2001年嘉義市政府將日治時期的古蹟稅務出張所拆除,並於此地執行嘉義市新市政中心南棟的興建。

  <註二>「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目標以專責機構持續監督國會,並提出評鑑報告,淘汰不適任的立委,改善國會生態。

我在嘉義搞社運-搶救古蹟悲歌

我在嘉義搞社運-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對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好奇寶寶

『人生除了幸福之外,還有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明知道結果可能會不好卻選擇繼續做下去,是熱情也是一種使命感。』
很有作烈士的氣慨!
社運長久以來給人必須要抗爭的悲情印象,如何用柔性字眼,利用有良心的名嘴加入,深化普及化,運用輿論力量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同時號召台灣各地同志,串連起來關心在地事務,互相支援力量大。有力資源也可共享。

3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16則報導
2,187則影音
572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辰宇落雁體 高中生手寫的溫度

2024-05-06
瀏覽:
2,136
推:
0
回應:
0
2:39

左捏捏右捏捏 捏麵人偶兜風去

2024-05-06
瀏覽:
2,229
推:
1
回應:
0
3:00

擲地有聲 竹頭筊落下啟示

2024-05-06
瀏覽:
1,954
推:
0
回應:
0

蘆筍青農培育 產業與在地的連結

2024-04-29
瀏覽:
5,129
推:
0
回應:
0
7:36

演唱會經濟 高雄發大財

2024-04-29
瀏覽:
4,159
推:
0
回應:
0
7:13

為了消失而存在 命案現場清潔師

2024-04-29
瀏覽:
4,162
推:
0
回應:
0
9:43

歲月流轉 走進嘉義西市場

2024-04-22
瀏覽:
12,739
推:
35
回應:
0
7:44

嘉義雙語教育 英文從小學起

2024-04-22
瀏覽:
6,510
推:
4
回應:
1
8:11

消失的影響力? 淺談學生媒體

2024-04-22
瀏覽:
4,679
推:
0
回應:
0

嘉市新氣象 西區大發展

2024-04-15
瀏覽:
16,219
推:
22
回應:
0

我在嘉義搞社運—抗議、不輕易妥協 以行動實踐「在地」關懷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608篇報導,共12,83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608篇報導

12,83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