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分享~基督教芥菜種會開始從社區防災參與台灣防救災撒種紮根行動經驗。

2019/02/15 00:33
3,230次瀏覽 ・ 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本作者自2015年結束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工作後,更體會社區防災的重要性,作者有參與去年花蓮0206地震救災之社工服務工作,最近,很多單位舉辦災後救援經驗學習與傳承工作坊。作者去年也到台南0823水災最嚴重的地區北門區勘災與服務。並於去年12月19日重返北門嶼社區培力當地社區開始對社區防災工作撒種。以下社區防災工作紀錄報導是作者服務的NGO-基督教芥菜種會開始與當地社區、教會合作推動社區防災工作,藉此紀錄報導拋磚引玉喚起社會大眾關心自己社區。

摘錄自本會社區力傳播編輯團隊所做的專題報導配合影片觀賞報導。

以2018年8月23日台南水災後場域,進入台南北門與社區之服務工作的開始。

【韌性社區不任性】專題1 ~ 提升防災韌性  讓社區better and better 

 二十世紀末以來,地球以愈來愈頻繁的頻率反應著她的不適與躁動,就如同日益嚴重的氣喘病人有著愈顯急促的呼吸和喘鳴──例如颱風、水災、土石流、地震、海嘯等災難,其經歷與受災程度都大大超乎人們的想像。 

地處天然災害高危險區的台灣 

以台灣來說,1990年6月23日歐菲莉颱風侵襲台灣東部,土石流從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上面的無名野溪一衝而下,淹沒了兩個鄰里,33棟房屋全倒,36人遭活埋;1996年7月的賀伯颱風所造成的嚴重災情,成了南投信義鄉居民難以泯滅的惡夢;1999年的921大地震,不僅震毀許多房屋與公共設施,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造成2,415人死亡,逾一萬人受傷,至今仍讓人心有餘悸;2008年的莫拉克颱風所挾帶的豪大雨,使高雄獻肚山走山、堰塞湖潰堤,小林村遭洪水及土石流覆滅;2015年的蘇迪勒颱風,新北市烏來遭土石衝擊,房屋路面毀損嚴重…… 

而就在去(2018)年8月23日,中南部地區受熱帶低氣壓及外圍環流影響,產生持續強降雨,淹水災情慘重。住在台南市北門區永隆里的周阿嬤回憶當時情景,社區水淹速度快的讓人來不及反應,眼見著水已淹到膝蓋,卻什麼也不能做,他們困在家中,餓著肚子求助無援,倉皇不知所措。 

根據2015年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大數據統計分析,緊鄰台灣的太平洋每年夏季會發展颱風平均20-26次,約有4-6次會直接侵襲造成災害。另外,台灣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地震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萬次,其中5級以上的地震約有100次。這些數據正在提醒我們,台灣身處在天然災害發生率極高的地理環境中。 

韌性社區 提升民眾自助互助觀念 

內政部有感於防災的重要性,自2006年推動防災社區計畫,偕同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通力合作,為社區防災工作奠基。由消防署主導的「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目前進入第3期,「韌性社區」成為2019年起的工作重點,截至2022年止向126處社區積極推動,共分2期,每期2年。 

「韌性社區」是在以往防災社區的基礎上,藉著培訓防災士、研擬社區行動計畫、復原計畫及持續運作計畫等工作,輔導取得韌性社區標章,並結合當地學校、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來降低社區面對災害的衝擊,提升社區災後迅速復原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民眾自助互助的觀念,以達到韌性社區防救災自主持續運作的目標。簡單地說,當氣候愈來愈不穩定,隱藏的災害一蹴即發,面對防災、救災,民眾需要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培養更高的韌性。 

身為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一員,現任基督教芥菜種會社區工作處副處長的 

全國成表示:「全民在災難中如果都能重視自我保護,對國家的整體生產力是有幫助的,所以面對災害時的韌性就很重要。所謂韌性,就是面對災害損傷時的承受力。一個韌性社區要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所以要先激發社區民眾面對社區潛在危機,再透過社區工作的方法推動。」 

培育防災士讓他回歸社區推動防災工作,而激發社區安全意識的提升、災害環境的檢視、減災對策的研擬、社區組織的建立、防救災設施與設備的整備等,都是社區防災工作的重點。有26年防災工作經驗的全國成有系統的將社區防災工作歸納為8個步驟,其中的首要就是親自走入社區,聆聽不同層級的聲音,「因為社區居民會用過去的經驗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全國成再三強調只有社區居民自己有意識到防災的需要,自己有意願去做,防災社區才真正成立,否則任何資源進駐或硬體設備,都無法真正建構出「韌性社區」。 

家園永續  社區防災是你我的事 

從社區防災工作到營造「防災社區」,接著邁向「韌性社區」,這條路需要社區居民的意願和投入。曾經擔任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長期投入在社區防災工作的陳亮全教授表示,在社區防災中,社區居民、政府、志工、企業、NPO組織、專家學者都有各自的角色,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以企業來說,災害發生時可能沒事,但某個零件或是供應鏈或許就置身於災區,這都足以讓整個企業陷入危機。像是2011年泰國的水災就使得日本的三大汽車廠全面停工,因為它們許多零件都是在曼谷做。」所以對於企業,本身也要有一套應災準備,甚至於幫助它底下的中小企業建置防災計畫,才能使自己的供應鏈以及市場更加健全。陳亮全強調:「因此對企業來說,社區防災是非常實際的,不僅能展現出自己的社會力,更是要達到BCP(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環節。」 

另外對於深入社區的NPO組織,陳亮全也建議不要只做災時的救助跟救援,而是能在平時就做好培力,讓社區的力量動起來;同時也可以擴大原本就在做的例如食物銀行、長照、弱勢兒少關懷等社區工作,讓其與社區防災融合。 

防災教育向下紮根  活絡社區防災力 

在台灣社區行走超過一甲子的基督教芥菜種會,從對社會發展或對社區環境長期的觀察,深知社區防災工作刻不容緩。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認為提升全民防災意識,應該更積極將救災、防災和災後重建導入服務工作,所以從延攬人才、設計服務方案,甚至派員前往海外災區勘災,提出災後重建的需求評估,以具體行動表達對防災工作的重視。 

芥菜種會與站在社區第一線的教會形成綿密的社區支持網絡,掌握在地需求,推動社區防災工作。除了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不同課程,倡導防災觀念達到自我保護和保護家人的目的之外,在社區的自主培力方面,也號召年輕人做種子培力。這些年輕人有一部份是芥菜種會幫助的弱勢兒少,他們透過防災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社區其他人,還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對芥菜種會而言,服務可以是多元結合並非單一存在,包括食物銀行物資在救災時也能發揮即時果效。當然,經過培力產出的防災團隊,不會只是受惠於單一社區,將來這個由各個小組有系統整合的防災團隊,可以複製下去,讓別的社區也能一併受惠,具體實踐自助互助的社區觀。 

芥菜種會的社區夥伴教會北門嶼教會傳道潘亞欣,回憶起去年發生的823水災時表示,當天雨下得很大,一直到清晨時聽到里長廣播堤坊已破,水即將漫過來,接著便看見水是一秒一秒的快速逼進,水位上升極快,當居民意識過來時,已來不及撤離。大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先將物品移到高處,低窪地區的居民則快速移動到不會被水淹到的地方。當地的永隆里跟北門里有間三層樓高的活動中心,便成為急難救助據點,但其實也已淹到人們小腿的位置。 

水災的第二天,潘亞欣得知芥菜種會可提供餐車送食的服務,因此便透過北門嶼教會分發愛心物資及餐點,教會承擔起資源整合與分享的角色,讓受災居民可以免於挨餓。待水退去之後,志工便協助社區獨居老人整理家園;芥菜種會瞭解社區居民的需要,在當地進行防災教育及宣導工作坊;教會也持續陪伴受災民眾恢復家園。 

人人都是家園社區的守護者。當民眾意識到社區有遭受天然災害的風險,從記憶經驗中喚起防災意識,由下而上讓社區產生力量,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上推動防災;政府由上而下扮演支持的角色,營造讓社區成長的環境,才能持續深化防災工作,使社區成為具有韌性的永續社區。  

基督教芥菜種會 社區力傳播網編採團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