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瑋寧報導】今年三十二歲的達達(化名)是個中度智能障礙者,從小在聖安娜之家長大,曾經是個有語言表達困難的院生。達達在永明發展中心學習讓他成長許多,不僅智能有顯著進步,會的辭彙也越來越多,也變得很有自己的個性。他偶爾會和工作人員鬥嘴,雖然有時候他的態度讓工作人員很傷腦筋,但看到達達的大幅成長令他們感到欣慰。現在達達在行政院主計處做清潔打掃工作,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
紅磚砌成的美麗教堂,教堂旁有一棟三層樓高的建築就是聖安娜之家。座落於台北天母的聖安娜之家是由荷蘭籍的白永恩神父創辦。白神父於一九六七年來到天母,起先在石牌創辦聖母堂進行傳教事宜,之後他有感於許多有先天性智能障礙及殘障的孩童遭到棄養,無法受到妥當的照顧,遂有興起設立教養機構的念頭。在教會與善心人士的贊助下,於一九七二年成立聖安娜之家。
聖安娜之家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三十五年,現有四十四位院生,主要收養患有唐氏症、腦性麻痺、多重智障以及重度智障的兒童。院生年齡小至五歲的兒童最大者為三十八歲的成年人。聖安娜之家行政人員胡啟秦表示,現在的住所已漸趨老舊,現有的設施也需要改善,計畫安置年長院生的第二聖安娜之家將在下個月二十一號舉行動土典禮,因此最近院生與工作人員也緊鑼密鼓準備當天的表演節目。第二聖安娜之家同樣位在原地址,胡啟秦說,新的家園將是地下兩層樓高七層的建築。內部將設置溫水游泳池、復健教室、語言教室以及護理站服務院生,可說設備齊全。
胡啟秦提到,除了本部的聖安娜之家以外,現在有六位院生住在離本部不遠的「社區家園」,六位院生本身身體狀況較為良好且能自行活動。她說,當院生住進一般社區時居民有些反對的聲音,怕可能影響居民的住宿品質,幸好經過雙方溝通後產生共識與諒解。白天的時候由現任院長文雅德神父接送他們到分部活動,晚上再回去住處進行休閒活動。從本部的坡道往下走則是聖安娜之家的分部,因為現正進行新建的聖安娜之家工程,所以將部份年紀較小的院童安置於分部。
「這些孩子長大後終究得回歸社會,讓他們自己生活並且結合社區的資源幫助他們。」胡啟秦說,在歐美已經有重度智能障礙者與普通人同住在社區裡的實例,台灣的現行規定是居住在社區的智能障礙者須年滿十八歲,而聖安娜之家現在有八名院生符合規定。但院方並沒有把他們都移居到社區的考量反而是先將病況輕微的院生遷入社區家園,因為這些院生較能自行處理生活雜事,例如洗衣服、吃飯等。在社區家園生活,其實對院生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像院生剛入住時無法習慣新環境,晚上都不上床睡覺,適應能力較慢。因此得慢慢訓練院生的自主生活能力,不僅是社區的居民還是協助院生的工作人員都需要互相配合,彼此體諒。
院生們的老化一直是聖安娜之家關心的問題,當院生到達一定年齡時,可以透過政府機關轉介到符合他們需求的安養中心。「如果沒辦法讓他們轉介到適當的地方,機構本身就要有規劃,院生的年紀有大有小,如何給予每個人妥善的照顧成為聖安娜之家很重要的課題。」因此,第二聖安娜之家正如火如荼進行興建計畫,也希望社會大眾能伸出援手,齊力幫助院生,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及照顧。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我之前有到過聖安娜之家當過義工
那邊的人手真的很不足
需要大家時間與金錢的援助
在短缺的資金之下 不管是院方以及院童 都真的非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