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笭工藝 傳統文化的逆風迴盪

This is a modal window.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台南鹽水報導】
在台南、嘉義一帶,賽鴿笭是一項擁有百年歷史的民俗競技活動,鴿笭對於賽鴿笭文化更扮演要角。隨著社會變遷,鴿笭的需求降低,製作鴿笭的師傅也逐漸凋零,近年僅剩謝榮哲師傅仍堅持傳承這項傳統工藝。但謝榮哲師傅仍默默耕耘,讓鴿笭工藝在時代洪流中延續。
師傅僅存一人 鴿笭工藝瀕危
賽鴿笭是一項在台南、嘉義一帶傳承百年的民俗活動。在比賽時,民眾會將鴿笭綁至鴿子的尾羽羽根,使其負重飛行。同時,鴿子在飛行的過程中,其背負的鴿笭因氣流所發出的獨特鳴笛聲,也為賽鴿笭的一大特色。因此,鴿笭對於賽鴿笭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台南市鴿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 戴登赺:「鴿笭(是)整個文化裡面很重要的一環。(鴿笭)它跟鴿子要結合,才會有這個活動,如果沒有(鴿笭),(賽鴿笭)就玩不起來了。」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賽鴿笭的民眾逐年減少,製作鴿笭的師傅也大幅銳減。直至近年,全台僅剩謝榮哲師傅仍堅持這項傳統工藝。
工序繁複 製作過程耗時耗力
鴿笭師傅 謝榮哲:「像這個小的(鴿笭),一天差不多(做)三個。」
一個鴿笭的製作過程工序繁雜。首先,須將黑板樹塊浸泡水中至少半年,使樹材纖維軟化。接著,在已軟化的木材繪製草圖,透過切割機、打磨器以及各式刨刀,打造出鴿笭的上蓋、笭管以及笭底。最後,將所有零件黏合、組裝並上漆,才得以完成一個鴿笭。
鴿笭師傅 謝榮哲:「這個是上蓋,鴿笭的上蓋,這個是鴿笭的(共鳴)管——笭管,還有這個是笭的底部——笭底,這些把它組合起來,就是一個鴿笭了。」
賽鴿笭需求低 文化逐漸沒落
由於整體社會型態的改變,賽鴿笭的參與人口逐年減少,鴿笭的需求也隨之降低,使得這項工藝的市場更加限縮。
鴿笭師傅 謝榮哲:「(因為)鴿笭需求不夠多。如果(賽鴿笭)的需求夠多,(製作鴿笭的)人就會在。」
為了使賽鴿笭文化得以傳承,嘉義縣與台南市政府在每年三至五月間,會推廣賽鴿笭的文化觀光活動,但對於整體文化的成效卻仍有限。
鴿笭師傅 謝榮哲:「(政府舉辦)賽鴿笭的時候,那一段時間,(鴿笭文化的)氣氛會較熱絡,其他(的時候)就沒有了。」
匠心長存 為鴿笭留下一線生機
在傳統技藝面臨式微的困境中,謝榮哲師傅仍持續堅守,希望能在這個時代保留僅存的鴿笭工藝。
鴿笭師傅 謝榮哲:「因為我們是上一代,(我們)有這個義務,把這個(鴿笭文化)保存起來,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看到。要把這個(鴿笭文化)給再下一代看到,並不是我們能決定的。」
雖然謝榮哲師傅對於鴿笭工藝以及賽鴿笭文化的未來發展,抱持順其自然的態度,但他製作鴿笭的雙手不曾停止,也從未放棄這項傳統工藝的傳承。也因謝師傅的堅持,近年已有一名徒弟向謝師傅拜師,並已習得相關技藝,使鴿笭工藝及其文化在時代的洪流中持續迴盪。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