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長愛家園單車環島挑戰 無依兒用腳踏出未來

2025/03/26 21:00
4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記者王子芸、黃藝頲/雲林縣報導】「這些孩子一開始記憶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好的,負面的東西我們拿不掉,但我們可以把這些好的東西加入他的生命。」吳文輝說。基於這樣的信念,長愛家園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長期陪伴與關懷,填補失依孩童內心的缺口。不僅教導他們如何自立生活,還透過單車環島等實際行動,幫助孩子重拾自信與生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逐漸建立健康的人際互動,並重新找回對社會的信任。

      ↑長愛家園育幼院院長吳文輝及夫人楊素秋合影。攝影/王子芸

      退休前就在育幼院工作20年以上的院長吳文輝與其夫人楊素秋,將畢生積蓄投入照顧工作,2018年成立位於雲林縣大埤鄉的長愛家園育幼院。至今已幫助超過百名遭遇家暴、受虐或雙親失能的孩童。院內收容0至18歲、經歷多重創傷與負向童年經驗的孩子,透過家庭式照護模式,讓他們培養家庭認同、角色學習及社會歸屬感,重塑健全的人生觀,並用單車環島等創新方式,幫助孩子們重拾自信與生命力。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令人心疼的故事

      長愛家園收容的孩子來自各種複雜的背景,有些是父母雙亡,有些是因家暴、父母吸毒或遭受嚴重疏忽而無法在原生家庭生活。其中,還包括愛滋寶寶、毒寶寶、黑戶寶寶,以及因母親酗酒而導致先天酒精中毒的新生兒。他們的共同點是,在最需要保護的年紀,卻承受了超乎想像的傷害。

      ​​花花(化名)在兩歲多時,因煙毒犯父母入獄而被安置進長愛家園,剛進入家園時,他總是狼吞虎嚥地進食,甚至偷偷將食物藏起來,直到食物發霉也不願丟棄。這些行為背後,是父母親長期吸毒、對他極度忽視,讓他從小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使他在還不會完整表達的年紀,就不得不學會如何在艱難環境中求溫飽。在家園內,院長與志工們耐心陪伴了兩、三年,不斷向他傳遞安全感,告訴他:「這裡的食物是足夠的,你不用擔心沒有下一餐。」透過穩定的關懷與三餐溫飽的保障,糖糖漸漸放下對食物的焦慮,藏食物的行為便逐漸減少,開始回歸正常生活。

      另一名院童倫倫(化名)曾是社會新聞中虐童案件的主角。兩歲時,父親因吸毒入獄,將他托給再婚妻子,不久後又被丟給劉姓男子及其女友。然而,在這對情侶的手中,他遭受極端虐待——被強迫喝燙牛奶、吊掛在天花板,再像大怒神般重摔墜落。社工介入救援時,倫倫的身心都已受到嚴重創傷。過往的虐待經歷讓他極度缺乏安全感,加上患有過動症,時常尖叫,導致先前的安置家庭無法承受,最終轉送至長愛家園。在家園中,專業保育人員與志工提供長期陪伴,並定期至醫院進行身心治療,逐步穩定他的情緒與行為,因此倫倫的狀況逐漸改善,最終成功被義大利家庭收養,迎向嶄新的未來。

      ↑長愛家園育幼院安置流程圖。製圖/黃藝頲

      讓孩子學會自立,而不只是庇護

      吳文輝說:「學校老師告訴你要勇敢是沒用的,只有真正體驗過,才知道什麼是勇敢。」因此長愛家園不只是提供一個避風港,更致力於讓孩子真正學會自立。吳文輝選擇用單車環島來告訴孩子如何掌握屬於自己的決定權,帶領孩子們透過實際行動,體會「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這些孩子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勇敢地願意參與騎車環島。吳文輝回憶道,剛開始孩子們都在院內的籃球場練習騎車,從裝著輔助輪開始慢慢騎。曼陀珠(化名)當時在院內騎車都已經沒有問題,但卻不敢騎到馬路上,因此志工們時不時就帶著他到鄉下的小路練習,並在旁邊陪伴、鼓勵,使他慢慢進步,最終成功跟著大家一起完成了整趟單車環島。

      ↑長愛家園的孩子在院內的球場自由地騎著單車。攝影/王子芸

      當孩子們騎行在蘇花公路的陡坡上,汗水與疲憊可能讓他們想放棄,但當他們成功抵達終點的那一刻,便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強大。這種透過親身經歷獲得的肯定,遠比單純的說教更具影響力。2024年一名6歲的院童在環島的路上,因為騎不上陡坡而停下來和身旁80歲的志工宋伯伯反應,宋伯伯便說:「我幫你推車。」沒想到他卻答:「那我也幫你推車!」就這樣,兩個人互相扶持,即使累了也依舊選擇堅持到最後,並且願意在過程中服務、幫助他人。吳文輝認為,這樣生命的改變可能會影響他一輩子,他說道:「在人生的過程一定會跌倒受傷,但他們如果跌倒了學會站起來,擁有生命的韌性,才不容易被社會打倒。」

      ↑環島時6歲院童與80歲志工相互推車的背影。圖片提供/吳文輝

      在單車環島的過程中,吳文輝除了帶孩子們出去看見台灣環境、人情及生命的美之外勇敢走出去育幼院的圍牆,而這些無形的資產,才是他們真正能帶著走的東西,更想​為孩子創造成功的經驗。就像孩子們在分享旅程時,眼中閃爍的光芒,那份自信與成就感是無法偽裝的。這不只是騎行,而是讓孩子們嘗試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總有一天必須。

      LongLove 讓愛延續下去

      長愛家園已成立7年,幫助超過100名孩子。吳文輝總是提供孩子們所能及的最好,每一位孩子都擁有自己的書桌及床位,依照性別、年齡分配不同的房間,並搭配全天候的志工及保育人員陪伴照顧。然而,因為家園中安置了許多需要特別照護或治療的孩童,加上目前的家園所在地是向他人承租,因此花費龐大。即便如此,吳文輝為了讓家園得以長久運作,在近期自掏腰包,賣祖產購地並規劃興建永久家園,希望即使有一天自己無法再親自守護,這個避風港依然能夠延續,繼續為需要的孩子們提供庇護。

      「我們都會離開,但長愛不能倒。」吳文輝堅定地說。回首當初,如果沒有創立長愛家園,這些孩子或許將無處可去。因此即使面對重重困難,他仍選擇堅持,因為對他而言:「人生走一遭,總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又或許,正如院長夫人楊素秋所說:「歡喜做、甘願受。」這簡單的六個字,道出了他們一路走來的信念——無論挑戰再多,愛,仍會繼續下去。

      採訪側記

      吳院長很熱情,和我們分享了許多長愛家園的故事,還邀請我們吃了午飯。一天的相處下來可以感受到了吳院長的大愛與無私,在他們的相處中,院長對待每一位孩子就像自己的孫子一樣,總是笑嘻嘻的回答孩子們的問題,言傳身教的把每一位小孩都教很好,個個都是禮貌、陽光開朗的孩子。長愛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也都非常的熱情,善良,因為他們,讓我們更加相信這個世界的善良,也讓我明白了新聞人該有的責任與使命。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