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熬夜成常態陷入惡性循環 大學生精神健康亮紅燈

2025/03/23 16:09
3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華岡融媒體記者/洪詣忻報導

 熬夜對大學生來說早已成為日常,這種黑眼圈加深,精神狀態下降的生活方式,正悄悄侵蝕心理與身體健康並造成睡眠不足的情況。諮商心理師廖晉逸表示,大學生可能熬夜的原因包括課業壓力、娛樂活動及社交需求,此情況將可能在日後出現心理健康等情形,進而產生不良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照片

▲熬夜後精神不濟,咖啡成為幫助提神的首選。攝|洪詣忻

 長期熬夜的隱患對心理健康擁有巨大的影響,從情緒管理的角度,容易導致焦慮和抑鬱情緒加劇,缺乏充足睡眠使人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會使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顯得更為脆弱,長期下來甚至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廖晉逸表示,當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形,可能是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焦慮、易怒,進而影響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

 如果經常感到疲憊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是對學業與生活產生倦怠感,這可能是熬夜引起的心理疲勞。這種情況不僅影響短期的學業表現,還可能損害長期的心理。在考試季拼命熬夜,記憶力和專注力會明顯下降。廖晉逸表示,專注力下降可能是睡眠不足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進而降低學習效率。

 廖晉逸表示,還可能出現社交退縮與健康的問題,因作息混亂而減少與朋友、家人的社交互動,進而增加孤立感。也可能會出現免疫力下降的問題,容易疲勞或出現慢性健康問題,如內分泌失調。另外,對於需要夜間工作的學生而言,若能維持固定的生理時鐘,則可部分降低上述影響。不過因白天環境的干擾,例如光線與噪音將影響睡眠品質,仍可能面臨情緒調節困難、社交互動減少及長期健康風險。因此廖晉逸建議,夜間工作者透過固定睡眠時間、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及均衡飲食來降低潛在影響。

 情緒波動也是一個關鍵信號,當察覺到壓力過大的跡象時,應及時尋求心理諮詢等方法的幫助,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讓心理負擔得以紓解。也可以減少夜間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尤其是遠離高亮度屏幕,可以大大改善入睡效率。

 情緒波動也是一個關鍵信號,當察覺到壓力過大的跡象時,應及時尋求心理諮詢等方法的幫助,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讓心理負擔得以紓解。也可以減少夜間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尤其是遠離高亮度屏幕,可以大大改善入睡效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