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姿芸的展 為什麼讓書成為書 下

2025魏姿芸在內湖的展
是什麼讓書成為書 what makes a book a book
這個 這個空間
因為它真的是讓人感覺到
很多創作的活力
非常喜歡這個地方
你們知道
就是其實我自己個人覺得
出版跟解放是相關的
就是解放的政治 需要出版
那出版 也需要解放的政治
因為我們都在做 .. 運動
其實像這種小的聲音
跟這種非主流的聲音
就只能靠自己出書
然後更有意義嘛
一本書不僅是紙張的集合
更是一扇通往無限可能的窗呀
讓書成其為書的要素
包括內容 形式和閱讀經驗..
內容傳遞知識 故事 情感 激發讀者的想像力
而形式 則是影響閱讀甚至習慣
無論是印刷書 還是電子書
閱讀的經驗
則是由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解析 交織而成
形成情感的共鳴
fungispate的14
它這次有選三本書
分別是image generation
然後無權論的殉國
然後還有這一本是 譜系
譜系它是有一個造型藝術家
叫做雷夫艾爾格倫
這位造型藝術家的
他的這一筆隨本 譜系
其實去記錄他在創作時候的隨筆
那其中其實有一有一段是很有趣
是這個藝術家他有一個project
是去跟聯合國申請建國
那他這個建國的定義呢
他的國土是所有其他國家的邊界
都叫他的國土
那他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去 去question
為什麼要有國家的概念
為什麼要國際的概念
especially是在美國現在
這個政治的框架下面
或者是情勢下面 去質疑這件事情
這本 譜系其實他出版的很早
我記得他是2019年就出版了
所以這本書其實對史詩來說
是一個啊一個
更像是一個提醒
就是
這也是為什麼14會開閱讀空間的原因
因為他希望透過書本出過圖像
透過物件
把每一種
對於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的想像
集結在這個空間中
然後這也是為什麼14會選擇一本書
這也是我很喜歡我跟14的對談的原因
因為非常有利
OK我以前是做視覺藝術的
但是我現在是轉為比較像是策展訪問
或者是策劃訪問
去訪問不同領域的人
然後書是什麼
讓書成為書
算是我第一個採訪為主的project
我覺得其實在做這些project的時候
我在籌備的時候
也是在對我自己的知識作為調整
我去把我喜歡的知識的架構
慢慢建構出來
再去找 我想要得到哪些知識點
慢慢把它串聯起來
我覺得這是做 展覽
比較有趣的地方
因為 我是覺得跟人家互動
跟去問別人為什麼你要做這件事情
是可以學習到很多
然後這也是這個
what makes a book a book
也是串聯
我過去從小智藝術家書到
現在是做 課程 教育課程開發
是有息息相關的
那 他也可以回應到譜系
就是呃每個人的知識你要怎
麼把它建構出屬自己的系統
這個系統也是你
你不斷可以更新跟開創的
一個架構架
有這個圓粗
而且很粗曠的創造力在的地方
對吧
很好很好謝謝你
不喜歡讀書的人你有什麼建議
讓他喜歡讀書
我不會強求他喜歡讀書
我覺得喜歡讀書就喜歡讀書
不喜歡讀書就不喜歡讀書
我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了OK
不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自有美嬌娘
不是那樣啊
不是現在時代不一樣
現在你攝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
就看你可不可以整理
每個知識之間的關係
比較重要而不是知識本身
知識本身不重要
這個這個書展它也不能算是書展
它的主題是為什麼書而成為書
在這個策展人她導覽之下呢
我突然間有一種感覺
就是說
每一個人
他的所作所為
他的軌跡
就是人類生活的軌跡
都可以成為一種記錄
都是可以成為書
也許今天我突然間覺得
今天
如果我們把這些我們的生活的記錄
把它記錄下來
成為集結成冊的話
那麼1,000年後或幾百年之後
當人類再看到的時候
哎這也是我們當時人類生活的軌跡
也是我們這個時候的書
所以呢我們藝術家
是不是可以放下所有的框架
我們都覺得我們要做到盡善盡美
或者我要把這本書包裝的非常精美
我們才是書
才能拿出來賣
可是事實上它只是一個記錄
當一切的創作是出於你原始的想法
你原始的記錄你的生活的軌跡
你原始的創作
你會覺得說不成熟
其實不成熟就是一種軌跡
也是你的創作
所以其實人類就是不要自我設限
在這邊
今天我學到的東西就是所有的不成熟
其實都是可以成熟的
都是可以成為一個藝術品
都是一你都是一個作家
你就是你這一生的作家 謝謝
姿芸這一次在臺北的展覽
我們都非常的喜歡
因為她的創新
然後在一路以來
她都是以她最自由的心態
去面對每一件事
而且一直在精進自己的
創作那希望這一次
可以讓大家感受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謝謝大家
這些特質 使書籍成為文化傳遞的重要媒介
書能觸動心靈 啟發思考
成為我們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民記者 周老爹 台北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