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山是眾神的苑囿 入山、向山 你在求什麼?

2025/01/20 06:19
5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山是眾神的苑囿 入山、向山 你在求什麼?

 
 

  人,真正需要的並不多,但想要的著實太多?登山人,心性較淡泊,眼界較高廣,對事事物物較能抱持一顆浪漫的平常心。正是所謂的心外少物,閒看山中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山頭雲捲雲舒。身處汲汲營營紅塵裡,欲改變將來,得從現在開始;想改變現在,就有可能改變未來?登山讓你深刻體會到心態改變的力量,以及「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悲傷時不忘快樂,在谷底也望向天空」的道理。登山最好的姿勢,就是在山裡你要能自得其樂;莫管你在別人的眼光世界裡如何,順其自然就好。山心之所向,便是陽光,每個人對山、對登山的真實感受,都該被尊重。登山的心開,路就開!

  暮歇曉行,看輕世間名利客;花艷草翠,喚醒紅塵登山人。很多人入山都會祈求神明或山靈保佑平安,其實拜的、求的就是你自己的心與眼,要提高警覺,察覺山中的一切危安徵候。懷著一顆虔誠心、恭敬心向山去祈求,而山是山,行者走的是自己的山,只有自己步步穩健才是最精彩的祈求。走過繁華,行過群山,看淡一切即是浮雲幻化;顧慮無數,妥處就有晴天。登山人千里迢迢兼千辛萬苦來登山的真正意義,不應該是追求快速累積山頭數的虛名,而是處在逆增上緣的塵心上去修心、練心、勵志、練力,充分體悟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有心的作用,無心的執著。能其如此,你登山的境界屬上上乘!

  登山這一條路既長又崎嶇,行走其間,風生水起雨來是常態,也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璀璨景致,故無需執著死抱過去那幽幽闇臭的半畝方塘?「去過寺廟的人,都會發現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衆人燒香,皆有所求,窮問富,富問路,有富有路問劫數。可是不管哪一本經書,句句都是在勸我們要放下。」放得下,心就寬了!深入山域,放下紅塵萬緣;邁步山林,在自己平靜的心頭點上一盞明燈,從山林的觀照裡了然生命本質的認知。體悟出,真正值得珍貴珍惜的,就是那些支撐我們走過風暴進而共享、共度人生意義的快樂與健康。在行山過程中,給生命重新定了位?

  當我們透過與山的自我對話與整理,或許就能找到自己登山的價值和意義,並且樂於如此的生活方式,即是安然閒適。行山,點點滴滴的辛苦,是一步一腳印積累起來的養分,使寂寂的人生也能閃耀出動人的光芒?你的行山歲月靜好,在在都需要靠堅忍不拔的吃苦耐勞來打底,而且要用刻度對的量尺來量自己的人生,時間與用心在哪裡,生命意義就在哪裡?心中有佛,處處是靈山。至於入山祈求神佑,只要心誠、心細、心靜、心明,合掌虔禱盼,心香一瓣、依規而行山,山界神靈降福來,心誠祈願萬事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生邂逅山,前世燒過無數香,一朝結山緣,終生為益友,以願行山,以行靜心證願, 入山又何求?

          ~  百岳老查 2025.01.20.

 

附 記:

七分自力,三分他力,十分圓滿。行山人自身要有七分以上的努力與準備,才會得到神明及諸山靈的三分加持、助緣?從「心誠則靈」及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角度來講,行山者祈願行山一切順利平安也都在情理之中、也都可理解。 世事無常,尤其是深入山區以後,總有著太多的變數和不確定因素是有可能超出我們所想像的、甚至是無能為力的。虔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有希望的山行,艱苦也成歡樂。本照片是百岳老查多次南二段中的一次,在嘉明湖上方的三叉山頭所拍攝。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