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說:「出版數位化讓出版社與作者的關係,還有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轉變。」他認為,電子書平台的出現,改變了出版的運作模式,讓出版社從過去「主角」的角色,變成了「配角」,「出版業者應該要有所警覺。」他說。
過去作者要將內容製作成一本書發行給讀者,中間有很多環節需要出版社幫忙處理,然而隨著電子書平台的出現「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縮短,只要直接透過網路就可以將內容刊出給讀者看,不必再經過出版社的層層程序」陳穎青說:「出版社可能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產業距離的縮短,讓出版業過去的工作被取代,作者透過網路,掌握更多的主導權與決定權,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角色關係也將被重新定義。
陳穎青認為,出版社要避免被邊緣化,可行的方式就是轉型成為「作家經紀人」,他說:「但這可能僅限於在挖掘新人作家,有知名度的作家大概都不需要出版社幫他做出版的規劃或出版業務的接洽。」以這種方式轉型生存,出版社將更像是經紀人公司,努力培植新人作家,與現在的工作模式會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轉變,陳穎青則認為,出版業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不再只是尋找好的作家,然後將內容編輯成冊出版,而是「如何提供讀者最需要的服務」。以字典這種工具書為例,讀者需要的不再只是一本內容完整、精確的磚頭書,而是要求能夠快速找到需要的答案。因此,字典出版業者的競爭對手除了電子辭典之外,現在最大的競爭者是網路搜尋龍頭Google和Yahoo奇摩,因為它們提供了另一種更快速、簡單的方式幫助讀者找出答案。「這些媒介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解決了讀者相同的問題。」陳穎青說:「電子書的出現也是一樣的道理。」
過去圖書的出版是為了滿足讀者閱讀的需要而印刷,讓讀者可以將書帶著隨時閱讀;現在電子書的出現也是為了滿足同樣的需求,但比起一般圖書,它對讀者而言更方便,只要在網路上看到哪一本想看的書籍出版或網友推薦,利用iPAD、Kindle等平台,立刻能輕鬆下載內容來閱讀,不必等出版上市或花時間去書店購買。
出版數位化對出版業來說是導致產業邊緣化的危機,又或著是出版業因應科技進步的轉機?陳穎青坦言以現況來說還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出版社若不想被排除在外,就要重新思考書本對讀者的意義是什麼,應該如何解決讀者的需求與問題。以貓頭鷹出版社為例,他們過去曾出版過一套鳥類圖鑑,但考慮到讀者對圖鑑的需求是「想立刻知道答案」、「只知道長相不知道名字」,於是研發了一套鳥類圖鑑的資料庫,只要按著步驟點選,就可以查詢到在路邊看見的不知名鳥類,這套自行研發的資料庫目前已成功賣出版權,陳穎青認為,這可能是出版社找尋出路的其中一種方式。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處處長張崇仁表示,出版數位化是科技進步後產生的必然結果,但目前對台灣市場來說,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目前,出版事業處的輔導方針是協助出版業升級為電子書的平台經營者,或轉型成電子書作者的經紀人。
楊宛瑜/製作
延伸閱讀
內容推進實驗室
台灣數位出版聯盟
台灣學術電子書聯盟
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其實,對於「出版」的定義現在已經很模糊了:如果「出版」是將內容發表給公眾,現在已經有無數個部落格主人都在做免費的出版工作,出版的內容也五花八門。這些其實也就都是DRM-FREE的數位出版了。至於出版模式的改變,就像鳥類圖鑑變成鳥類查詢網站,前者是出版,後者還算是出版業嗎?還是資訊業?如果因為頁面上有圖有文字就叫做出版業,那所有線上遊戲也都是出版業。
我的看法:電子書是過渡產品,不是出版業的未來。大部份人會習慣上網找免費資訊,去找書買來讀的會大幅減少,不管是紙本或電子版。獲取資料的來源也不再是被動的閱讀作者提供的內容,而是主動的搜尋自己想要的內容。
將來數位閱讀內容的提供者將不是出版業者,而是資訊業者提供平台讓大眾在上面提供資訊、獲取資訊(其實現在已經是了,包括有些社交網站、討論板上還可以發表詩歌、小說等,只是大部份都沒收費)。
也許,將來會有一種類似臉書的f幣這樣的虛擬貨幣,每個人都可以申請與該虛擬貨幣發行者合作,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要求閱覽者使用該虛擬貨幣付費,讀多少內容扣多少點數自己訂,有人想付錢讀這篇部落格內容,作者就直接收錢。這就根本沒有所謂電子書檔案格式統一、要不要DRM之類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