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迷信!民俗醫療與現代醫學的共生共存

文字-A A +A

編輯/劉明澈

中山醫學大學(以下簡稱中山醫大)於端午連假期間舉辦為期兩天的民俗醫療論壇,會中邀請中研院及大學院校學者,和民間公廟、道壇的儀式專家及中醫師與會分享,透過多元視角探究民俗醫療所展現的諸多面向,及其提供的社會功能、文化內涵、心靈療癒等無法被現代醫療所取代的獨特性。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所辦理的民俗醫療論壇以「多元視角的探究」為主題,邀請中研院首位道士院士李豐楙、民族學研究所所長張珣,以及陽明交大生科系終身講座教授謝仁俊等重量級學者,分別從地方習俗、傳統信仰與腦科學的角度,對民俗醫療、靈附與靈療等議題分享專業見解。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培雅、東華大學副教授與部落祭師巴奈‧母路和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藝勻等人,則針對台灣公廟的民俗醫療、原住民靈療與魂魄醫療儀式進行深入分析。

除了由學術角度探討民俗醫療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行為選擇等複雜因素,此次還邀請了台灣知名道壇的道士和公廟的的乩生、筆生、法師等儀式專家,分享他們在實踐民俗醫療的儀式過程中,對民眾所產生的幫助等特別經驗。綜合座談中也開放民眾提問,討論範圍涵蓋道教儀式醫療、靈療等諸多面向,藉由神職人員分享的過程,同時幫助與會者釐清與辨別宗教詐騙的話術,降低可能的受害風險。

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表示,在專業的醫學大學探討民俗醫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文化傳承、社會共鳴等不可忽略的價值。此次論壇,除了希望能由學術角度、民眾見證等面向來正視民俗醫療的問題,也希望就醫學人文和歷史的角度,對民俗醫療行為產生觀察、分析和同理,並理解文化與個人疾病經驗和醫療間的互動。

論壇主辦人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培雅指出,現代醫療強調理性的科學實證,但民俗醫療通過傳統儀式,讓病患在心靈需求獲得安撫,且在民間依然有廣泛的應用,卻往往被忽視或誤解為迷信。林培雅說,透過學術界與業界共同探討、展示民俗醫療的療效與價值,以及其在文化背景中的重要性,並能在民俗醫療與現代醫學之間找到更多的結合點。

▲中研院道士院士李豐楙分享科學無法解釋的真實案例。

▲中山醫大副教授林培雅邀請學術界與業界共同探討、展示民俗醫療的療效與價值。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24.04.22

劉明澈

加入時間: 2024.04.22
13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打破迷信!民俗醫療與現代醫學的共生共存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892篇報導,共12,90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892篇報導

12,90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