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國民大會論壇5-5】都市型社造--都會型社造,造什麼?

文字-A A +A

【社造國民大會論壇5-5】都市型社造--都會型社造,造什麼?

編按/今年10月3日,社造學會在士林社大舉辦的「社造國民大會」,包含了五場次的論壇,其中都市型社造論壇由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晃二擔任主持,並邀請多位關心都市社區營造議題的社造工作者前來擔任與談人,包括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彭渰雯、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97-99年度計畫主持人謝佩娟、新竹縣社區影像培力計畫主持人曾吉賢、搖籃工作室負責人曾年有。會中提出都會型的社區營造較多元、議題的生命週期也較短,都市中組成的異質性高,如何凝聚社區居民,社造該往那個方向著力,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此外,今年三合一選舉,將會改變以往里長的生態,傳統里長與專業社區經理人的差別何在,能夠為社區帶來的力量有何不同,也在這場論壇中被討論。

鄭晃二(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主持人鄭老師首先發言指出,學會在台北相對人力充裕,但仍不夠瞭解台北,五都合併後,消失的319鄉,要如何瞭解這些都市?我們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都市裡,如何為都市型社造找出常模,是這一場論壇的主題。

彭渰雯(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本次三合一選舉,將帶出許多以前較少參與的隱性選民(像20~40歲的上班族),將會改變以往里長的生態,因此是否能跳脫以往基本的、直接的里民服務及傳統人際網絡關係,而能與都會群眾議題相結合,廣納地區議題與公共意見,善用網路等,將是本次可以勝出的關鍵。彭老師也提到了幾個未來社區經理人經營社區的想像,如新類型資訊通路與整合、熟悉公共議題之觀念與操作,議題(資源)的遊說與談判,引入民間專業力量連結合作及超出黨派與地域的里長網絡等,可做為參考。

謝佩娟(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97-99年度計畫主持人)
在都會型的社區營造需要持續的延續議題的能量及活力,因為農村的生活、文化較為單純,成果呈現較清楚,因此最近社區營造的政策強調農村再生,是可以理解的,農村文化可以透過再生的方式,重新被詮釋、發展,不是很多的建設。但是不同於農村,都會型的社區營造較多元、議題的生命週期也較短,都市人有容易喜新厭舊的習性,因此需要長程目標的不斷滾動,延續活力,因此都會型社區營造要強調的是永生。

議題導向的社區營造是都會型社造的重點不同於農村型的的地理區域界線分明,都會型社區的界線趨向於模糊、重疊,有新/舊台北人,貧/富台北人的排列組合,甚至是以社群為主要屬性,像主婦聯盟以家庭中的婦女為主要營造對象,我們在都會辦活動也常在說的是只要能引導一個小孩走出住家,就可能將整個家庭帶出來,在都會中推動社區營造,能強調社群所重視議題,將更有說服力及連結性。

以台北的高級住宅區為藍本,但缺少公共空間的支持,將成為空洞的藍圖。大部分在台北市耕耘過社區營造的伙伴都有以下幾點共同的議題:
1.台北市的社造好難推動阿!
2.台北市的資源這麼多,我們還需要透過社造來改變什麼呢?
3.台北市如果推動社造,會不會比較好,我們期待什麼?

都市生活的資訊便利性、都會空間特有的文化體驗的隨機性、多元議題的豐富性及發展性,而在這樣的一個講求分工專業及細密、且個人主義極度強烈、高度匿名性的都會生活中,我們為何仍然覺得社區營造的觀念及操作介面是重要;過去台灣其他縣市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碰到台北市的社區,產生怎樣的異質經驗,這樣的異質經驗如何成為我們的養分,讓社造「造人」的核心價值透過更有機的經驗轉換累積成都會可操作討論模式。這些不同經驗的轉換與累積,我們需要透過不同領域的重要工作伙伴,共同來討論與發展,並對應出我們共同的關切。

曾吉賢(新竹縣社區影像培力計畫主持人)
都會的影像培力,需要抵抗媒體美學的觀點,以社區地圖形式,累積屬於社區的「影像資料庫」從1997年台灣紀錄片個人化的影片生產方式興起,紀錄工具物質條件的降低,「影像培力」在社區實踐的目標,自然而然就以學習製作「紀錄片」為影像教育的一項成果。

因為影像培力的觀察發現,農村型的影像紀錄,像新竹縣、桃園縣,通常和土地、產業、禮俗、技藝有關;而台北市則像在滾動的城市中,找尋一些遺落或來不及改變的人物與風貌。當代「紀錄片」形式多樣,不過存在於紀錄片中的「意念表達」、「批判精神」、「道德勇氣」、「創作自由」、和「歷史見證」的本質其實更符合「培力」的精神。當社區民眾拿起攝影機作為紀錄者的一刻,首要便是拋棄商業媒體一貫餵養閱聽大眾的美感形式,這包含表現在內容如才子佳人、溫情美滿,形式上如精緻的多媒體動畫、高超的攝影技巧與設備等等。

期待參與培力營的學員除了培養影像的紀錄編輯能力外,並能用影像進行「社區影像營造」,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社區影像資料庫」。像最近為綠島拍攝的紀錄片,可以在社區地圖上,持續累積社區影像資料,不是要一下子完成,但是持續不斷的作,就會形成社區記憶的累積。未來社區和公部門都可善用這項成果,用在地方文化館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上。除了累積社區的文化影像資產外,讓社區民眾詮釋、紀錄自己的在地歷史,嘗試寫下平民史觀的影像紀錄。

曾年有(搖籃工作室負責人)

瞭解台北的異質性及每個社區間的化學變化不一致性,台北進行社區營造是一種挑戰,有太多可能性,但也有太多面向需要重新被思考。比起鄉村,都會裡的資源那麼多了,還要造甚麼呢?但是社區營造是一種回到社區生活現場的找尋過程與方法。由兩年的藝術介入社區的計畫中發現,能相信社區給社區空間給社區時間,他們都可以做得很好的!而且透過藝術去影響或改變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與品質,社區營造精神與機制充分的扮演了串連溝通的潤滑角色。但在時間上,都會型社造的陪伴需要有更多的耐心,能同理心去理解每個社區、每個人的問題,體會每個社區可以質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延伸閱讀:【社造大會影音】綜合座談 (五)都會社造 鄭晃二老師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社造國民大會論壇5-5】都市型社造--都會型社造,造什麼?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909篇報導,共13,192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909篇報導

13,192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