粧佛十六道 陳宗蔚刻出神像風采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楊智恩、洪莉婕/彰化縣報導】「粧佛」是製作神像的傳統工藝,粧佛師要先在木頭上雕刻出神像形體,隨後塗漆、上色,最後做出帽冠或植鬍鬚,整尊神像才算完成。台灣社會歷經1960年代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改變,粧佛工藝逐漸失傳。年僅35歲的陳宗蔚為現今鹿港最年輕的粧佛藝師,學藝至今不過10年,現為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的駐點工藝師,還有服務過宜蘭礁溪協天廟、台南四草大眾廟等大廟的經驗,並即將接手修復鹿港龍山寺的觀音像。今年他受邀至美國賓州聖約瑟夫大學(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SJU)做為期兩週的工藝展,將粧佛發揚海外。

↑陳宗蔚正在為神像雕刻髮絲紋路。攝影/楊智恩

陳宗蔚生於彰化縣鹿港鎮,由爺爺奶奶扶養長大。爺爺是乩童,陳宗蔚自幼便常在廟裡走動。因喜愛色彩鮮豔的神像,陳宗蔚國中就開始自學彩繪,大學時開始自學泥塑。即將畢業之際,陳宗蔚深受鹿港永安宮配祀神明曾紹龍的著裝打扮吸引,「一般神明都穿很漂亮,他穿清朝官服跟烏紗帽,很特別。」於是以曾紹龍為範本做泥塑。成品在獲得神明聖筊後,也就此被供奉在永安宮。因感獲得肯定,此事奠定了陳宗蔚從事神像工作的信心。2008年,僅有自學經驗、沒有藝術背景的陳宗蔚,在爭取參加由彰化縣文化局主辦的工藝展覽——鹿港魯班公宴的過程中,結識了文史工作者黃志農老師,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陳宗蔚的首個泥塑成品,現被供奉在鹿港永安宮。攝影/洪莉婕

2011年,透過黃志農介紹,陳宗蔚拜入泉州派粧佛保存者施至輝老師門下學藝;當時應文化部要求,藝師們需招收一位懂基礎技法的門外徒弟,但自學泥塑的他完全不懂木頭雕刻。「老師以為我會雕刻,第一天他跟我說要做土地公,就說『拿角尺這裡兩寸、這裡三寸,打完再叫我』,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辦,也聽不懂。」成為學徒第一年所歷經的挫折,讓陳宗蔚意識到,這門手藝需要長期練習和大量的時間投入,無法速成。為讓家人安心,陳宗蔚白天在車燈工廠上班,利用晚上和假日時間跟著施老師學習;日夜辛勞的生活,一撐就是四年。

不吝討教 邊做邊學

與工廠的標準化製程不同,神像作品好不好看、有沒有美感,都是主觀判斷。下刀深淺、角度切面都沒有統一標準,這讓陳宗蔚相當不習慣。陳宗蔚說:「老師會教你,但會用他習慣的口吻,就說『這裡深、這裡淺。』那什麼標準是深?什麼是淺?我只能自己先做,做不好老師再糾正。」從神明衣摺怎麼做,到不同神明的胎體表現差異在哪,因為沒有標準值,只能慢慢練習,加上老師從旁指導。四年藝生結業後不久,陳宗蔚便全職從事粧佛,同時創業,在鹿港三條巷開了第一間工作室。憶起創業初期,陳宗蔚說,這比當學徒還難。「我創業的時候被很多人罵;素昧平生的人在路上認出我,就說我的東西很醜。聽到真的會很受傷。」陳宗蔚苦笑著解釋,四年藝生只做四尊成品,但神像有百百種;當時經驗有限、技巧也不夠純熟,只能是一邊被罵、一邊從做中學。

不願被看扁的陳宗蔚,藉著在宜蘭傳藝中心當駐點工藝師的機會,時常請教不同專業的藝師,以此彌補不足。以修復案為例,慘遭蟲蛀的神像,若要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修復,需將重建的地方補成現有漆色,仿照神像現有的色度和氧化狀況去做修補;當對漆色修復有疑慮時,他便會向從事漆工藝的藝師討教,隨後試做一次、實際應用。今年,逢鹿港龍山寺進行整修,其內供奉的觀音像也將交由陳宗蔚做修復;能經手台灣規模最大龍山寺的修復工作,這將成為陳宗蔚在粧佛路上的另個里程碑。

粧佛十六道 缺一不可

一尊神像的製作從原色木塊開始,要經由木雕、漆藝,才能造出成品,通常需要兩至三個月的工時。粧佛工序不但繁多,且步步講究。

↑粧佛總共有十六道工序,從選材到最後開光點眼,整尊神像才算完工。製圖/楊智恩

首先是「選材」和「開斧」,在挑選出合適的木材後,粧佛師會為其貼上神明的名字,開始焚香祝禱、燒金請神。將巧聖先師、八卦祖師、盤古祖師三位神明請到斧頭上後,才會燒符咒或金紙來淨化木頭,隨後才能開斧。陳宗蔚將這過程比喻成房子動土前的儀式,神像就如同神明在凡間的住所,材料要先有神性,才能加以利用。

第二階段從「打粗胚」開始,由底座或胎身為起點,將神像的比例先做出來、標注肩線,臉部則是最後。待大致成形後,才到「打細胚」,鑿出細節。然後「修光」,將鑿痕或衣摺等小地方修整乾淨。

再來則是「入神」。粧佛師會在神像的胎體裡放入香火、五穀(黃豆、綠豆、黑豆、紅豆、白米)和七寶(金、銀、玉、瑪瑙、珍珠、銅、鐵)。早期社會相信萬物有靈,會在神像內放入活體,例如蜈蚣、虎頭蜂、鸚鵡等動物;現多以個人為主,例如認為蜈蚣有助展現神威,便會要求粧佛師要在像內入蜈蚣。

第四階段分別是「打底漆」、「研磨」、「塗黏油」和「盤漆線」等四道。前三項能讓神像整體外觀更加完整平滑,而「盤漆線」則是泉州派用以勾勒服飾細節的技法。泉州派所用的漆線,是以植物漆加石粉做成黏土後,將其搓揉成細線狀,再黏在神像衣著上,呈現出如鉻絲線的效果,用來彰顯服飾上的官職、章紋或繡線。

第五階段是「貼金」、「彩繪」、「粉面」、「植鬚」或「粧綴」。「貼金」又稱「安金」,為讓神像有金亮的感覺,會先在漆線上塗乾漆,再貼上金箔。而從「彩繪」到「粧綴」,則陸續為神像妝點、畫臉、植鬍鬚、做帽冠等作業。至此,整個神像的外型才算完成。

最後一道,則是「開光點眼」。神像完工就如同新居落成,需擇良辰吉日來入厝。待開壇請神、開五官、通七竅,將神明順利請進胎體後,才算真正的大功告成。

粧佛技藝由來已久,缺一工序不可。如今偶見少於十六道的說法,陳宗蔚解釋道,這是因為粧佛師未將其中步驟獨立成項,例如不分做粗胚、細胚和修光,統稱為「打胚」;雖工序數字減少,但流程卻是一致的。

掌握神韻 從觀摩中學習

陳宗蔚師承泉州派技法,前期以施老師的作品作為臨摹對象,從衣著成色、胎體比例,著重凸顯泉州派的典雅和細膩。從業至今,除了嫻熟於心的工序技法,他最為自信的是對神像神韻的掌握。

因不同地區對同一神明的理解會有不同,粧佛師除了要對祂的歷史由來有所了解,也要對該地區的信仰脈絡有所認識,以免施作時,鑿成信徒「認不出來」的相貌。

陳宗蔚說,他會特別到廟裡看神像。認識該廟的沿革和歷史之餘,可知道這尊神明是從何處分靈而來、當代的造像風格為何、信徒習以為常的模樣為何。例如台北行天宮供奉的關公手持書本、相貌溫和,而鹿港鎮信奉的關公是身著戰甲或龍袍;又或者早期土地公面容較為清瘦、有壽者相,現則會將臉頰做的更加豐滿,來代表福氣。經由大量觀摩、吸收新知和練習,下刀時便能從細節處去做出不同背景的同個神明的差異,以便精確抓住該尊神像的風采。

2022年,陳宗蔚接到宜蘭礁溪協天廟來電,要請他做一尊新的關公像來進行日後的遶境活動。為能呈現出紅面關公的威武,陳宗蔚改以用礦物粉混水膠的漆料來上色,而非一般粧佛所用的油漆;這種漆料得先用手將粉和膠搓勻,後以少量多次的方式上色。整個製程耗時將近一年,材料成本也相當昂貴,陳宗蔚感嘆:「那真的做的很辛苦啊!」所幸成品深獲廟方喜愛,最終被供奉在協天廟內,作為「鎮廟之寶」。

↑這尊右手拂鬚、眉眼深邃、臉部肌肉線條明顯又身姿威武的關公像,是陳宗蔚最出色的作品之一。照片提供/陳宗蔚

找尋新的展演形式 用影像記錄

神像有承載當地信仰、凝聚社會力量的作用。陳宗蔚說:「(做工)能更細就要更細,因為那是要留世的。」能持續產出精緻、細膩的作品,便是陳宗蔚對未來工作的期許。他也說,漂亮好看的作品,會被信徒留存、愛惜,一路辛苦就值得。

談及推廣粧佛,陳宗蔚説,要找出更靈活的媒介來訴說粧佛從無到有的製程;單以展覽的方式呈現,往往會忽略粧佛師對一尊作品的實際投入。「每個人都知道傳統工藝很棒,但他們不知道這要花多少時間、要廣納多少宗教概念、有多少文化分別。」陳宗蔚期許未來發展出的展演形式,能將這項傳統技法和不同的宗教故事帶進一般大眾視線,而不限於口授家傳。他饒有興致地做出「體驗營」的假設:要以做節目的方式讓未曾接觸過粧佛工作的門外漢,能經由手把手教學,親自刻出一尊神像帶走。今年受邀至美國賓州約瑟夫大學做工藝展,除了展示作品,陳宗蔚將要帶著百位學生做漆線、貼金;他也將嘗試以影像紀錄這整個「跨國工坊」的歷程。他謙虛地說:「總得先有第一步試試看,才知道這個新的形式做不做的成。」

採訪側記:

雖然知道粧佛工藝富含很多宗教元素和工法技巧,但實在沒想到這麼複雜講究!看著老師拿著刀具一點一滴鑿出神像的髮絲,著實佩服!老師當天也帶著我們實際走訪幾間他服務過的鹿港廟宇,從建築結構到供奉的神明相貌,陳老師詳細闡述每個雕刻和畫風的差異及其所屬年代,除了能看出老師對神像和廟宇文化的真心喜愛,也讚嘆老師對傳統信仰的認識至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37則報導
2,341則影音
72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32

從絕育到教育 化解流浪動物問題的創新實踐

2024-11-15
瀏覽:
2,889
推:
8
回應:
0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3,508
推:
1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3,954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3,630
推:
0
回應:
0
1:47

魚菜禽共生 馮明芳打造自然農場

2024-11-06
瀏覽:
4,566
推:
4
回應:
0
1:38

宜大成立飛魚隊 以無人機發展低碳農業

2024-11-04
瀏覽:
4,859
推:
7
回應:
0
2:27

慢島劇團用偶戲揭熟人性騷擾 為兒童發聲

2024-10-31
瀏覽:
13,896
推:
3
回應:
0
3:05

教室養珊瑚 吳鎧任帶學童進行海洋復育

2024-10-29
瀏覽:
4,617
推:
3
回應:
0
3:17

視障鋼琴師吳承澐 用創作講述自己故事

2024-10-25
瀏覽:
6,555
推:
10
回應:
0
3:50

《和合夢》突破性別框架的跨時代戲劇之旅

2024-09-23
瀏覽:
8,701
推:
0
回應:
0

粧佛十六道 陳宗蔚刻出神像風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555篇報導,共13,17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555篇報導

13,17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