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政椲/淡水採訪報導2023.4.10
生活於台北的王瑞麟老師,初心就希望能夠投身教育界,將自身所學帶給自己的學生,曾經到美國讀書,希望透過不同的學習文化,讓學生於學習上有更好的成效,奉獻給教育。
王瑞麟老師/記者陳政椲攝
開創新頁,勇於面對挑戰及困難
從來到真理大學,84年學校成立運動資訊傳播學系的時候,瑞麟老師就進到運資傳系,當時真理大學的運資傳系是國內第一個設立的學系,幾乎沒有什麼教材,所以當老師進入到這個學系以後,所有的課程,必須先去自我學習,然後再來運用到運動與傳播上,等於是從頭來過,並且要想辦法將其融合在一起,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老師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在不斷的努力下,成功將運資傳系發揚光大,創造出現在的榮景。
教書過程內心感受
上課感覺,內容上很單調,沒有辦法教給學生該教的東西,所以老師去整理了相當多上課的資料,但上課資料越來越多,學生卻越來越不認真,說真的,這是蠻大的一個感慨
不同的上課方式讓學生專注於課堂
上一節課,後面就開始用測驗的方式來檢視,而老師也設計了一些讓學生自由發揮的方式,不完全都是填充題或問答題,對於今年108課綱上來的學生,老師發現這種方式相當有成效,因為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接觸到自主學習,或自己去統合資料。
美國吸取經驗,帶回台灣
當初老師前往美國讀書,攻讀碩士的時候,發現美國的教法是啟發式的教法,上一些理論,再來題目就由學生去做討論,然後再去找資料來做整合,而現在老師的教學方式會改變成這樣子,就是因為當時老師的啟發,只要學生願意認真去學認真討論,認真找資料,結果發現學生所收穫的比你在課堂上面聽的還要多,所以老師將美式教法拉回台灣。
曾經一度想放棄的挫折
其實教書基本上是良心事業,有時候講說,我混,學生也會覺得他們也一起混,混得很快樂,大家過去就好了,但是這種感覺,對於良心事業來講,會覺感覺自己有點對不起學生,再整個教書過程裡面,是一種感覺,就是教到一種瓶頸,老師所教的東西,學生好像聽不懂,或老師所講的東西好像跟學生要的不一樣,講的內容不夠充實的時候,其實那時候也會對自己有所質疑。
對自己接下來的教書之路期許
目前的這種準備課程的心情,讓課程內容盡量更充實,也盡量去做到跟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有了這種溝通後,也許裡面比較容易找到教書的成就感,也比較容易找到問題,或學生的問題,當有問題出現,也比較能夠改變教法或內,雖然所剩時間不是非常多,不過老師依然會堅持到退休的那一天,就是那個初心,對教育的初心不會改變,始終如一。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