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養蜜 再創大湖新生
【記者鄭宇智/新竹市報導】每年到了三月,大湖路兩旁的樹上,便會開滿一叢叢小白花,如此景象不斷延伸至末端的聚落,並將坐落於山谷間的聚落包圍,此處便是位處新竹香山的大湖社區,那些開花的樹,便是香山的特產「荔枝」,每年到了春季,荔枝樹便會開滿花穗,吸引蜂蠅前來吸食,然而也因如此特性,更成為社區居民養殖蜂業,再造社區產業的重要資產與寶藏。
改變大湖庄的契機
位於新竹香山的大湖社區,當地稱作「大湖庄」,此聚落世代居住著蔡姓一族,農耕更是蔡家人世代不歇的產業。一九七零年代,臺灣邁入產業轉型,工商業日益興旺,當地年輕人口為謀求生計,逐漸外移至鄰近的香山工業區尋求工作機會,一九七九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帶動了新竹市區的繁榮與發展,卻也加劇了大湖社區人口外移的速度,然而社區內年邁的老農們,卻因身體退化與體力不支等因素,無法進行農務,家中無人接掌農耕的情況下,也使家族傳承多年的農田,任由埋沒在荒煙蔓草中,此況也衝擊了當地賴以維生的荔枝產業。
社區內仍有年邁的農民以傳統的農耕方式耕種,其目的便是為守住歷代傳承下的土地,不致荒蕪。 攝影 / 鄭宇智
社區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大湖的荔枝產業逐漸沒落,身任大湖社區發展協會監事的蔡清火提及,由於荔枝樹需定期進行「矮化」(樹枝修剪),若無人力處理,荔枝樹便會長到二層樓高以上,不過由於社區內沒有年輕人願意繼續看照,當地居民也因年紀較大等故,只能選擇放棄耕種,任由樹木生長,棄耕後的荔枝園,隨著時間變化,逐漸成林,也造就出今日社區被荔枝林包圍的景象。
為了改變大湖庄逐漸沒落的現況,在地居民蔡木霖與蔡水秋,與來自元培大學的李民賢教授決定以「養蜂產業」作為重振社區的目標與方向。
李民賢教授以「養蜂產業」作為改善大湖社區產業的目標。攝影/鄭宇智
再造社區產業新方向
蔡木霖與蔡水秋,為出自大湖庄的蔡家兄弟,蔡水秋提到,身為哥哥的蔡木霖曾任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因過去曾推動宜蘭酒廠改造計畫,使宜蘭酒廠成為全臺酒廠文化再造的起點,因此讓蔡木霖萌生了對故鄉再造的想法,然而在一次散步的途中,他們在社區內巧遇帶學生前來見習,來自清華大學的李丁讚教授,經過一番洽談後,因彼此對大湖社區皆有著再造的想法,便建立起合作關係,日後更在李丁讚教授的引薦下,使具有生態保育與食農教育相關背景的李民賢教授加入營造計畫。
李民賢,目前任教於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其主要專業為餐飲環保與綠色暨健康飲食開發等領域。由於受到清華大學李丁讚教授的邀請,一同加入大湖社區的營造計畫。計畫初期,李民賢教授發現當地農民多為小農,無法發展具經濟規模的農產,而這也促使當地民眾得到外地謀求其他生計,但這也導致社區人口不斷流失,因此他便以「環境復育」作為社區營造的方向,發想出一句口號:「蝴蝶、蜜蜂、螢火蟲」,這三項除了是改造大湖社區生態環境的指標,更是社區營造的新出路,藉由復育生態,發展有別於傳統農耕的產業,作為社區產業的新出路。
其中,「養蜂產業」更是整項計畫的發展主力與核心,其原因源自於將整座村莊包圍起的荔枝樹,李民賢教授提到:「臺灣一直有個產蜜的概念就是有龍眼蜜、荔枝蜜,那過往香山正好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荔枝產地。」基於上述這個緣故,他認為若維持好社區內的生態與環境,並讓既有的荔枝樹持續保持開花,甚至不斷壯大樹叢,便可維持蜜蜂基本的生存條件,當蜜蜂成功生存於該地後,更可成為當地生態保育的一項重要指標。
就在當地居民不斷地推動下,加上外部資源的進駐與合作,重振大湖社區的出路與方向,也漸漸成型。
蜜蜂除了是產製荔枝蜜的主力,更是檢視社區生態環境復育的重要依據。 攝影/鄭宇智
「點」拓「面」的計畫
大湖社區的養蜂產業可分為短、中、長程三個階段的計畫,各階段可稱作:教育、執行、推廣等三個階段。
「大部分的人知道蜜蜂對環境有幫助,可是對牠卻是害怕的,因此第一個要去突破的就是要認識牠。」李民賢教授如此說道,因此在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大湖社區與竹松社大合作,邀請郭文祺講師進駐社區,與社區民眾分享蜜蜂的習性與養蜂的作法,並透過講座使大湖的民眾了解蜜蜂的糧食,同時說明如何避免蜂螫的危險,進而放下民眾對養蜂產業的戒心,接著更透過手作蜂箱,使民眾對養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產生興趣,接著在養殖的過程中,除了教育如何餵養蜜蜂、友善取蜜、去除蟲害等,更建立線上社群平台,讓蜂農們可以互相提問、互相協助,李教授說:「透過彼此經驗的分享,那整個過程裡面,也是讓彼此互相支持很重要的一個力量。」
二〇二一年三月,李民賢教授帶著蜂農們與自行養殖的蜜蜂,前往高雄大樹的荔枝園見習當地具規模的荔枝園採收方式,更讓第一批培養的蜜蜂,採食荔枝花蜜。同年五月,大湖社區舉辦了一場與蜜蜂相關體驗營,透過蜜蜂生態解說、搖蜜活動體驗,讓社區居民一窺大湖社區的養蜂產業,然而讓社區民眾相當意外的是,透過此次的搖蜜體驗活動,除了讓他們看見養蜂成果外,更吸引了來自外縣市的居民,前來共襄盛舉,讓社區居民對自家所發展的養蜂產業更具信心。
透過與蜜蜂相關的體驗活動,除了讓外界民眾認識大湖社區外,更讓社區居民對養蜂產業更具信心。圖片來源/新竹南香山農業大健康園區
取蜜四步。攝影暨製表/鄭宇智,圖片來源/新竹南香山農業大健康園區
如此「以點拓展為面」的概念,除了社區居民間成果的分享外,李民賢教授為解決大湖社區內蜜源植物的不足,於今年八月,再設一處養蜂場,並與一戶位於新竹竹東的友善蜂農合作,其目的便是解決蜜源不足,可能導致蜜蜂間「盜蜜」的情況發生,李教授說:「當植物量越大時,我的蜂量就可以增加,沒有辦法增加時,我就只能把我的點擴大,讓牠在這個地方逐漸增加。」他更提到未來要將大湖社區的養蜂經驗,推廣至高雄、新竹、南投等地,讓這個點可以向外拓展,以建構出互助的友善蜂業。
為拓展蜜蜂的蜜食,李教授與多地蜂農合作,避免發生蜜蜂間「盜蜜」的情形。攝影/鄭宇智
復育環境 友善農耕
蔡孟桓,為協助進行大湖社區營造的學生,在一次活動上,社區居民興奮地拿著手機給蔡孟桓看:「欸!你看這是螢火蟲,螢火蟲在這個地方。」對於聽到有螢火蟲的消息,使蔡孟桓感到相當驚訝,因為過去大湖社區很少會出現螢火蟲,不過自從社區開始慢慢以不噴農藥的方式,進行養蜂產業,竟能看見螢火蟲在社區田野間飛舞的照片,居民的分享,讓參與計畫的蔡孟桓感到十分開心,他更說:「我覺得我們做的東西不是無效的,而是慢慢的帶動整個社區的發展,就是去『活絡』他們,帶他們去做更多的嘗試。」
蔡孟桓表示目前社區已有三戶開始進行養蜂產業,他們希望成為未來社區內得以延續、發展的產業,當產業逐漸做大後更可成為社區居民退休後的生活,也讓年輕一輩的人,想返鄉回來後有依循參考的方向。
他提到透過社會產業的改造,也是希望能吸引居於外地的人返鄉,但若要返鄉回來發展的話,地方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資源允以支持。他強調,如養蜂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後,讓年輕人有動力可以回到家鄉發展,當一個產業逐步完善後,大家便有機會做更多的規劃,如公共設施的建設等,促使整個家鄉變得更完整、更美好。
對於養蜂產業的願景,李民賢教授也有著同樣的願景,他提到社區營造是需要透過「擾動」,意指社區居民間彼此更多的影響與互動,就如同蔡木霖與蔡水秋對於養蜂產業的支持,他們平日有工作,但閒暇之餘仍參與大湖的養蜂產業,如此當居民看到他們正在進行養蜂,並看到養蜂的成果後,勢必也會造成影響,李教授認為:「就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會不斷的擴大。」
採訪側記
大湖社區在李教授的協助下,將原先荒廢且看似毫無經濟效益的荔枝林,重新賦予其新的意義與價值,結合起養蜂產業,發展出屬於自身的「荔枝蜜」,使地方傳統產業得以一種新的形式,傳承其精神,也透過大湖社區的養蜂產業,讓我意識到原來養蜂產業不乏是解決社區老化的一種方法,更可成為社區產業的新活水。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