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證收購走向競標制,德國能源轉型邁向下一階段

文字-A A +A

能源轉型要成功,不只光衝再生能源的量就夠了,能否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從工業生產、交通、建築、到家庭用電,各方面都需要提升。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一書在二月台北書展的廣告(王振益攝)
整理/王振益(本文內容來自2017/3/13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
 

節目主題:借鏡世界標竿,且看德國能源轉型的下一步  
受訪者:旅德自由記者 林育立(以下簡稱林) 
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高宜凡(以下簡稱高)

高:各位聽眾這幾年如果有關注環保能源議題,應該常聽到「德國經驗」,覺得德國人民都好節能,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有多成功。特別的是,德國是個工業大國,而不是小島國或小城市,許多論述常有所謂的「德國能,台灣為什麼不能?」
 
 今天要談的書是《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很榮幸邀請到作者林育立先生,育立過去也是媒體出身,現在住在柏林,對德國有在地的第一手了解。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意義,因為這本書不只談能源轉型,還有講德國怎麼從分裂到統一、到強盛的轉型正義經驗。請問當初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麼?
林:這本算是我這十幾年在德國採訪的總結,記者這一行對社會還是有它的意義,就是要發揮專長、去現場採訪,把事情脈絡說出來。對「德國可以,台灣為什麼不可以?」我其實反對這句話,因為它是「去脈絡地」在談事情。在能源這塊,各國氣候條件跟科技水準都不一樣,台灣的路要自己走出來。

高:育立的論述蠻好的,特別是台灣最近發展再生能源應該因地制宜,因為各國條件都不同。育立覺得書裡最值得跟台灣讀者介紹的部分是哪段?
林:這本書主要分成能源轉型和轉型正義兩部分,如果要特別提一章,我想是梅克爾,我們常在國際新聞看到這位政治領袖,從東德柏林圍牆倒塌,她參政20多年來一路到三任總理,今年要繼續參選連任。她的一生反映德國的變化。她如何讓德國從分裂陰影走出來,帶領國家走向自信,並對一些價值有所堅持。一個國家若想改變,要先討論大家共同的價值基礎是什麼。

挑戰一:褐煤&火電攪局,2020減碳目標難達成

高: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第一屆COP大會就是在柏林召開的,而梅克爾就是當時的德國環境部長。川普當選後,不少媒體將她塑造成「最後的自由堡壘」,但今年她面臨連任壓力,育立是否看好她的連任之路?
林:距離大選還有半年,我想沒人能預測。最近民調顯示,左派競爭者舒茲民調略高於梅克爾,當然難民問題有影響,我想可能因為梅克爾在位11年了,德國人多多少少有點厭煩了。她會不會連任我不清楚,但梅克爾對難民政策的價值堅持對德國是好是壞?可能2017年還看不清楚,等時間拉長後才看得出來。她開大門讓難民進來,背後有許多考量。當時幾萬難民卡在巴爾幹半島,如果德國沒接受難民,可能會造成巴爾幹半島動盪。歐洲歷史常出問題的地方都在東南角。

高:德國從以前依賴火力跟核能,慢慢轉成以綠電為主,書中數據是2016年已有32%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以德國耗電量來說是個了不起的成就。育立能否分析德國能源轉型邁向的新境界和挑戰?
林:德國能源轉型很重要的一點,是有自主的能源科技,他們可以自己蓋核電廠。還是全世界最大的褐煤產地,上百年來露天開採,成本非常低。

高:自己家已有這些能源,還堅持開發再生能源,應該遭受到蠻大阻力?
林:因為德國從1980年代開始就有強大的反核運動,2000年綠黨上台後,十幾年來的過程有各種利益團體的角力及民眾減碳的呼聲。所以我會把德國看成能源轉型的實驗室,從依賴火力、核電能源的經濟體,轉型成以再生能源為主體,會遭遇到的各種挑戰,在德國都先發生了。直到2017年,德國主要遇到的三個問題是:減碳、電價、電網。

高:書裡提到直到去年(2016),德國已經比1990年減碳27%,但他們訂的目標很高(到2020年減碳40%),只剩3年應該有難度。
林:應該是不可能(笑),德國的褐煤很便宜,因此減碳過程遭受火力發電團體很大阻力,不過碳排來源不只發電,工業製造和汽車(交通)也有。德國火力發電的碳排其實有降低趨勢,但長期來看還不夠快,所以要達標幾乎是不可能。

高:這樣德國內部會不會受到政治壓力,或引發環保團體不滿?
林:德國反核運動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成功讓2022年達成「非核」(核電退場)。因此許多團體把注意力放在減碳,希望老舊燃煤電廠及煤礦關閉,但叫私人電廠關閉很不容易,甚至是國外的公司,而且會告來告去,因此政府貼錢給電力公司,請他們提早讓6~8座舊電廠關閉。

高:這事情好像2011年發生過一次,當時是核電廠告政府,現在換成燃煤電廠告政府。但政府貼錢的話,不就表示全民補貼?
林:這顯示能源轉型是有代價的,德國過去處理核廢料也有類似討論,最後是成立基金會來處理,火力發電我想也會是類似方式,讓火電慢慢淡出市場,淡出的速度有多快,就看要付多少代價。 

德國許多能源村,不僅利用再生能源發電賣錢,還靠"能源旅行"賺觀光財。

 

挑戰二:電網建設不易,亟需微電網及儲能

高:下個挑戰是電價,這個議題在台灣超敏感,好像電價永遠都不該漲,德國也有類似的問題嗎,例如「能源貧戶」現象?
林:我在書中有提到,「電價」不等於「電費」!民眾是不是付出這麼多電費,要看是否有節約能源,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實施「碳稅」或「能源稅」,台灣遲早也會走這條路。能源轉型要成功,不只光衝再生能源的量就夠了,能否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從工業生產、交通、建築、到家庭用電,各方面都需要提升。
 德國的確有能源貧戶,但他們是個福利國家,低收入戶包括住宿租金都有保障,真的付不起電費的情況蠻少的,社會對現行電價多是支持的。德國的《再生能源法》(EEG)從2000年開始保證收購再生能源20年(Feed-in Tariff, FIT),當時收購價較高,所以德國現在還在付當初的投資費用。台灣現在要投資再生能源,其實價格已比德國當時便宜很多了。

高:請教一下育立,你在德國的電費是多少?
林:我自己一個人住,一個月電費大約1000多台幣,還算便宜。在德國其實大家常討論的不是電費,而是「暖氣」費,暖氣在冬天只有五、六個月需要,但費用比電費還高。台灣相對來說,冷氣支出也比其他電器高。

高:接下來討論電網的挑戰,台灣好像很少報導,德國架設電網有什麼困難?
林:過去在「集中式」發電時代,大電廠用輸電網慢慢降壓,輸送電力到用戶端。到了再生能源的「分散式」發電時代,必須因地制宜,哪裡有風、哪裡有地熱、就在哪裡發電。可是德國北部風力大,工業重鎮卻在南部,因此有「北電南送」的問題,需建設長程電網。

高:是那種很巨大的超級電纜,得挖馬路的那種嗎?
林:是,本來要露天做,但因民眾抗爭改到地下,結果非常昂貴。長程電網一段段徵收土地很難。本來政府說2025年會完成,現在看來會延後兩年(2027年)。

長程電網設置愈來愈不容易(圖:Pixabay)

高:會不會有另一種做法?如區域型的「微電網」(Micro-grid),在社區自建電網跟儲能裝置,降低公用電網的負載壓力。 
林:是,能源轉型在電網方面有兩大趨勢:長程輸電網和分散化。如太陽能或沼氣發電,應盡可能到在地電網使用,減少長程輸電的損失,或搭配蓄電池,偏遠地區尤其適合微電網。

高:聽說德國的綠能保證收購制度要開始落日了,從今年起走向競標制,這是個變數嗎?
林:變數非常大,德國從2000年開始保證收購,一度多少錢價格每年調,如太陽能從每度10幾塊降到3~5塊台幣,但他們想刺激廠商成本降更快,3、4年前開始試驗競標,結果發現價格降得很快,2016年大面積的太陽能發電標案,每度可壓到2塊多台幣。雖然德國的保證收購制度被許多國家模仿,但對經濟造成很大負擔,需要設計個新制度讓收購價逐年降低。

被忽略的德國心法:建築節能與能源稅

高:去過德國的人通常會有印象,德國人好勤儉,生活上有許多節能方法。反觀台灣的能源論述多半只談發電、怎麼「開源」,「節流」卻很少人談。 林:德國討論能源轉型時兩者都會提到,因為最便宜的電就是「不去用」,節流做得好是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德國經濟持續發展,但能源需求這幾年已呈現平盤,他們找到一些提升能源效率的方法,很重要的是「能源稅」,用電要付出一些額外費用,藉此鼓勵民眾節能。

高:這個跟台達長年來的論述一致,特別是建築節能這一塊,德國在很久以前就有建築的「能源護照」,在交易房產或租賃時都要秀出節能等級,不知道為什麼台灣一直沒有引進?
林:在德國建築看能源護照,每個人都可知道房子每平方公尺的耗能,讓買方知道這間房子10年後可以節能多少。但在台灣可能有點難,因為大家比較想立刻省到錢。而節能屋是一開始投資較多,長期住下來可省很多,所以德國用能源稅的方式,政府也提供低利貸款,鼓勵民眾購買節能建築。

高:台灣最近有些人開始關心能源議題是因為「空汙」,德國也有類似困擾嗎?
林:德國不像台灣人口這麼密集,但在大城市、柴油車較多的地方,空氣比較不好。全世界趨勢是人民愈來愈要求空氣品質。德國慢慢實施一些新作法,如西南大城斯圖加特(Stuttgart)宣布以後假使市中心空氣品質低到某個程度,就要禁止柴油車進入。這在德國也是個爭議,因為斯圖加特是賓士、保時捷的總部,也生產柴油車。我想交通大趨勢是往電動車走,因為燃油車造成的空汙難以解決。

斯圖加特為汽車大城,但也為了解決空汙問題,計畫禁止柴油車進入市中心。(圖:賓士博物館 from Pixabay)

高:書中最後有個議題我很感興趣,提到德國要立法對「假新聞」宣戰?
林:主要是因應「民粹政治」興起,以前政治討論多在公共媒體,相對理性平和。但近年社群媒體發達,如果沒有正確資訊會影響民眾判斷,作出對社會不利的投票結果。

高:台灣的假新聞多指網路謠言、捏造報導或懶人包,德國也有類似狀況?
林:德國相對少,因人民多收看公共電視和廣播,每年花3000億台幣養公廣集團,費用來自用戶每月繳交約800元台幣的收視費。台灣問題是沒有建立好的媒體環境,讓民眾沒辦法好好討論公共議題。

高:最後請育立總結一下,德國的國家轉型及能源轉型向來為世人所稱道,你覺得如果台灣要學習,第一步應該先做什麼?
林:我覺得是建立好的媒體環境,讓大家可以就事論事。再生能源是因地制宜的,台灣也有很好條件,如台灣海峽的風力、地熱、南部的日照。有這麼好的條件應該讓大眾知道,再生能源成本跟10幾年前比真的已經很低了。不管政府、NGO、民間團體、或媒體,都應客觀地理性討論。

【參考資料】
1.「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網頁
2.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書籍簡介
3. 【獨立媒體/人】連結台灣與德國的Solo journalist- 林育立(上)  獨媒協會
4. 德國修訂再生能源法(EEG 2017),導入競標制度  能源知識庫

【延伸閱讀】
1. 問永續轉型為何物?(下)從德、英案例看轉型多種路徑  賴慧玲  2017/1/26 
2. 讓德國人為你終結在台灣被誤導的能源流言  2014/7/21  
3. 綠電發展有成 德國如何做到?  謝雯凱  2011/9/29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75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從保證收購走向競標制,德國能源轉型邁向下一階段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3,024篇報導,共13,19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3,024篇報導

13,19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