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季食材 烘焙家的記憶
【記者林哲瑄、鄭筑勻/臺北市報導】「我大概比較幸運吧!我都做我喜歡做的事。」Sophie笑笑地說。小小的烘焙坊裡,揉好的麵團正準備送進烤箱。原本在臺北歐洲學校任教的「在她家」創辦人Sophie,今年暑假,她放棄優渥的待遇,全心投入有機烘焙。或許在外人眼裡,她是個傻子,但她始終堅持她想做的事。每一樣食材都經過她嚴格把關,每一份麵包都是她親手揉製而成,她像媽媽一樣,用心經營每道料理,傳遞給人的不只是美味跟健康,更是一種家的味道。
創辦人Sophie(左)烘焙師Betty(中)和Joanna(右)店門口合照。 攝影/林哲瑄
因幫農轉而踏入烘焙
Sophie大學主修外文,畢業後到法國學服裝設計,在法國生活長達十年之久。回台灣後,語言能力豐富的她,到臺北歐洲學校擔任特教老師,歐洲學校待遇優渥,穩定的薪資、一百八十天休假,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待遇,但Sophie在今年辭掉這份工作,全心投入有機烘焙。
在接觸有機烘焙之前,每個週末,Sophie就到烏來福山幫忙農夫拔草,因為是有機耕作,不添加任何化學肥料,雜草常常滋生快速,需要大量人手幫忙。
「我想知道上下游之間的過程是什麼,與其看網路,從別人口中得知,還不如實地去認識他們。」Sophie說,原本也是有機下游消費者的她,想進一步了解上游生產者的運作,究竟她所買的菜從何而來,又是怎麼耕作的,於是她加入了幫農的行列。幫農就是當農忙的時候幫忙農事,自己沒有農地,成為幫地主耕種的人。
每到了作物的盛產期,有機蔬果常有剩餘,Sophie就會把這些食材拿來做麵包或其他料理,搭配她在法國多年的生活和烹飪知識,新的靈感不斷產生,她想到如果能利用在地食材結合法式風味,應該會是個很棒的組合,於是她開始自學法式烘焙,並開了「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麵包烘焙坊。
在她家店門。 攝影/林哲瑄
運用當季食材 麵包種類千變萬化
現在,Sophie不僅是下游的消費者,也熟悉上游,她知道食材的來源,知道耕作方式,幫農的那段時間,認識了一群和她理念相同的農友們,使用無毒農法,友善環境耕作,麵包原料皆來自這群農友們。
「不像外面的麵包店,食材從哪來的都不知道,我們的原料都是使用有機栽種,在地食材,像麵團就是用十八麥的台灣自產小麥。」Sophie說。十八麥以不捕鳥、不用農藥化肥的方式耕作,近年來更推出台灣小麥做的白麵粉。
Sophie還會搭配當季蔬果,製作不同風味的麵包,例如九月盛產火龍果,她就會做火龍果吐司。有別於傳統麵包店只做既定的口味,她的麵包種類多樣,每一季,都帶給客人不一樣的味蕾享受。
更特別的是,Sophie不光賣麵包,也賣甜點跟果醬。「只要是有多餘的產品,都盡可能做成可以保存的東西,所以對我來說,其實我不是一個麵包師傅,我也不光只是個甜點師傅,我應該是一個食材的運用者。」以不浪費食材為原則,Sophie總能把食材發揮得淋漓盡致,變出意想不到的料理。
剛出爐的乳酪塔。 攝影/鄭筑勻
田間廚房 找回飲食的美好想像
除了在她家烘焙,Sophie也舉辦各式活動,像是「田間廚藝教室」,直接帶消費者進入產地,認識這群農友,在田野間一邊烹飪一邊享用美味的佳餚。
在她家烘焙師傅Betty表示,二戰以前,沒有所謂的化肥、農藥,幾乎都採用自然耕作,然而,二戰後,人口愈來愈多,加上石化能源、化學肥料的使用及演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向工業化、密集化,加工品又相繼出現,大家為了講求快速,都忽略了食材的重要。透過這個活動,消費者可以直接認識這些小農,直接拿到這些產品,這也是最有效可以讓大家回到過去時代對於飲食上的美好想像。
在她家 就像回到自己家
為什麼用「在她家」作為店名,Sophie說,未來希望讓農二代來做實習生,將所學的東西,帶回自己的家園,藉而影響家裡的人,改用有機耕作。而「她」泛指每一個人,不是只有Sophie本身,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在地食材創作許多美味的料理。
「在她家」還有另一層含意,就是吃到在她家麵包的人,會想起家的味道。在她家的麵包完全是手工製作,雖然賣相沒有外面的麵包好看,油亮又蓬鬆,但就像媽媽做的料理,最天然、最健康。
剛出爐的南瓜麵包。 攝影/鄭筑勻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