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秀打鐵店 傳承與創新中的匠人精神

This is a modal window.
【記者盛琳/李嘉璇台北市萬華區報導】在萬華西昌街的小巷裡,有一間三秀打鐵店,裡面飄散著爐火的熱氣和鐵錘敲擊的聲音。張秀榮,是三秀打鐵店的第二代傳人,從12歲開始學藝,已經在這條街上堅守了超過六十年,堅持手工製作農具與建築工具,例如鋤頭、鐮刀和錘子,他的店是西昌街上僅剩的三家手工打鐵店之一。隨著時代改變,手工打鐵慢慢被現代化機械取代,但張秀榮依然用雙手打造出一件件結實耐用的鐵器,將這項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張秀榮,出生於台北萬華,從小在鐵器的敲打聲中成長,父親張有義在1924年創立三秀打鐵店,專門製作農具,當時萬華西昌街被譽為「打鐵一條街」,街上聚集了數十間打鐵店,是台灣手工打鐵業的核心。作為家族的第二代傳人,張秀榮12歲便開始學藝,從基本的燒鐵、敲打開始,逐漸掌握鍛鐵、撞錘與淬火等技術,16歲時正式出師,承接起三秀打鐵店。隨著工業化以及現代機械的普及,手工打鐵行業逐漸沒落,張秀榮在堅持手工製作農具的同時,也積極尋求轉型和創新,在製作過程中利用機械輔助鍛打,並且順應市場需求轉向修復建築工具,讓三秀打鐵店成為西昌街上手工打鐵的象徵。
工藝的重生
打鐵是一門需要靠經驗和細膩的技術之稱的傳統技藝,張秀榮打鐵的流程包含四個主要的步驟,從原料的選擇與處理、鍛打、嵌鋼到淬火、拋光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精心掌握,才能確保製成的工具既耐用又有效。
首先,張秀榮認為選擇適合的原料是製作的第一步。以鋤頭為例,製作前鐵材根據用途切割成適合的尺寸,然後放入爐中加熱至1100度,這個溫度是鐵才軟化的關鍵。張秀榮說到:「燒鐵塊的時候光看顏色就知道火侯夠不夠,這不是機器能夠辦到的。」而像刀具、鐮刀等鋒利的工具則需要嵌入鋼片來提高刀刃的鋒利度。這些鐵材的選擇對於後續的製作過程至關重要。
接著是鍛打成型的步驟,這是整個打鐵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張秀榮將鐵材加熱到約1100度的高溫,使其呈紅色後,需要迅速地放在鐵砧上鍛打成形。這個過程不僅是讓鐵材呈現所需的形狀,更是加強鐵器堅固性的關鍵。高溫讓鐵材變軟,便於塑形,然而這也需要工匠擁有精準的手感,敲擊的角度和位置都得考量到形狀和結構,才能避免鐵器在成型過程中出現裂痕或變形。
有些工具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工。以鐮刀為例,張秀榮在製作過程中會在兩片鐵片中間放入鋼片。這一技術需要極高的精度與技巧,工匠必須精確地控制加熱的時間與溫度,並在合適的時機將鋼片與鐵器融合。這不僅是技術的挑戰,還需要工匠對鐵材的「感覺」,以確保鋼片與鐵材緊密結合。
完成上述步驟後,還有一個關鍵的過程——淬火與冷卻。淬火是將鐵器迅速浸入水或油中,使其快速冷卻。這一過程能夠顯著增強鐵器的硬度和耐磨性,對於提高工具的使用壽命至關重要。張秀榮選擇使用機油,可以讓鐵器在冷卻時更加堅固不易斷裂,通過淬火,鐵器的硬度達到最理想的狀態,能夠長時間使用而不容易損壞。
三秀打鐵店的百年傳承
三秀打鐵店是由張秀榮的父親張有義在1924年創立。這家店在當時主要製作農耕用具,如鋤頭、鐮刀等,因為當時台灣正處於農業發展的高峰期。到了1950年代,萬華地區因為工業與農業的共同繁榮,成為台灣打鐵業的重要中心。西昌街上聚集了超過20間鐵工廠,每天都有工人忙碌地敲打鐵器,熱鬧非凡。
張秀榮回憶起那段黃金時期,他說道:「以前我們家每天早上五點開門,顧客就開始排隊,要求訂製工具。」當時的三秀打鐵店,訂單源源不絕,店內的工人從早忙到晚,火光四射、敲擊聲此起彼落,街道上到處都是搬運鐵器的聲音和景象。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行業的興盛景象並未能長久維持。
到了1980年代,機械化生產的商品開始大規模進入市場。像是機械化製造的鋤頭、鐮刀等農業工具,或是建築用的鋼筋剪、管道配件,都以更快的生產速度和更低的成本,逐漸受到市場的青睞。相比之下,手工製作的鐵器雖然品質更好、更耐用,但生產成本高加上生產時間長,難以和機械化的產品競爭,這對以手工為主的打鐵店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許多店家因此結束營業。曾經熙熙攘攘的西昌街,也從原本的二十多間鐵工廠,縮減到只剩下三間仍在苦苦支撐。
雖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張秀榮選擇了堅持。他認為,手工打鐵並不是一項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門匠人精神的體現,承載著文化價值。為了讓三秀打鐵店繼續生存下去,他與兒子張才福一起,努力改良製作流程。
在1990年代建築業盛行,三秀打鐵店順應市場需求,轉向製作和修復建築工具,建築工地上常用的打地基、做土水和挖馬路的鐵具因損耗率高,需要經常維修。工人們經常將用鈍的鏨子裝袋帶來店裡,而張秀榮只需一個小時就能將它們全部修好。透過這樣的策略,三秀打鐵店成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了一席之地。他們的產品雖然不如機械化商品便宜,但因其耐用性和手工特有的溫度,吸引了一群忠實顧客。張秀榮認為,手工打鐵最大的價值在於其獨特性,每件產品都蘊含著工匠的心血,這是機械無法取代的。
手工打鐵的傳承與挑戰
現代手工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包括工資上漲、原材料價格提高以及年輕人對這份辛苦工作缺乏興趣。現代人更傾向於高薪、輕鬆的工作,讓傳統手工業逐漸失去吸引力,但張秀榮並未氣餒,他積極嘗試轉型與創新,應對這些挑戰,除了從農耕工具的製作轉向建築工具,也利用現代技術來協助工藝製作,將傳統技術與現代化設備結合,例如他引入了半自動化工具來幫助完成一些繁瑣的初步加工。
在傳統鍛打過程中,工匠需要和助手配合,一人負責舉錘,一人負責調整鐵材的角度,兩人需要有高度的默契,打鐵的頻率和角度都需要剛剛好。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有機器的輔助,一個人也可以調整機器完成鍛打的步驟,他利用氣動錘等現代設備,可以操作完成基本鍛打過程,而不需要助手的配合,但在細節部分他堅持以手工敲打進行精準調整,因為只有工匠才能憑藉多年的經驗感知到鐵材微妙的變化。
張秀榮認為這樣除了減輕手工打鐵的工作負擔,也能打鐵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他也強調,手工製作的核心價值和特點絕不能被取代,現代化技術只是輔助,並不能完全取代工匠的手工智慧。
工匠精神的堅守
張秀榮身為手工打鐵的傳承者,在面臨現代化挑戰的同時,仍堅持手工技藝的核心價值。他認為每一件手工製作的鐵器都承載著工匠的智慧與情感,這是機械化產品無法相比的地方。雖然打鐵是一項艱辛的工作,工匠需要長時間忍受高溫環境,冒著燙傷的風險,且每一下敲打都必須精準,但張秀榮認為,這項工作不僅磨練了技術,更鍛煉了工匠的心志。他在火爐旁敲打的不只是鐵材,也是對工藝與文化的堅持。
除了專注於產品的製作,三秀打鐵店還與當地的文化組織合作,舉辦了多場打鐵工作坊,吸引年輕人參加。在地方文化節或匠師展覽中,張秀榮常擔任講師或示範者,向觀眾介紹打鐵的工具、技巧與製作過程。他還會帶著參加者完成簡單的鐵器製作,讓他們親手敲打鐵材,感受傳統工藝的細膩與不易。他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讓年輕人了解手工打鐵的魅力,並且激發他們對這項技藝的興趣。這樣不僅能夠讓這門技藝得到傳承,也能為未來開創更多的可能性,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新的價值。
對於他來說,傳統工藝的魅力正是來自於這份獨特的溫度與手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份傳統技藝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仍能保持原有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
採訪側記:
走進三秀打鐵店,迎面看到的是張秀榮拿著器具在加熱鐵塊,採訪過程中他詳細地跟我們介紹製作流程、工作經驗,雖然辛苦,但可以看出他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張秀榮師傅的手工打鐵技藝展現了傳統工藝的魅力與堅持,希望這項技藝可以傳承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