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和窯園區 青年返鄉傳承茶業與柴燒陶藝

2025/03/03 21:00
6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記者李佩芸、彭莅程/桃園市報導】臺3線俗稱內山公路,貫穿了臺灣西部的山區,沿途經過16個客家庄,位在支線上的「和窯文創園區」遠離都市喧囂,園區裡有許多特色的店,這些店是由三和里里長謝金棋和社區青年經營的,走進園區內的苦茶林隧道通往石崎步道,兩旁可見大片青翠深綠的茶園,靜謐而自然的風光彷彿置身於寧靜的世外桃源,營造出獨特的藝術與人文氛圍。

      園區整合當地茶園、柴燒陶藝、DIY烘焙等手工技藝,成為了人文與地方創意的交流空間,園區內設有12間工作室進駐各具特色,展示著傳統字畫、石垛與陶器,像是客家傳統生活的教室,形成多元結合的創作空間,發展出農村新經濟。

      ↑ 貴妃茶陶坊工作室沈貴妃老師 正在製作陶器。攝影/彭蒞程

      謝金棋在私立健行工專土木工程畢業後從事餐飲業,在四十九歲時退休,因為看到家鄉沒落,決定返鄉回到龍潭三和里,當時三和里因現代產業發展不足,年輕人紛紛外移,他期望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振興逐漸沒落的社區。謝金棋抱持著對故鄉的情感回歸,認為在他這一代的人可以為家鄉帶來改變,離鄉30年後推動農村轉型的工作。他回憶起當時心境,雖然已年過半百但內心仍有衝勁, 2005年開始,謝金棋整合社區的資源,並於隔年擔任里長後,積極帶動地方發展,結合了茶與陶藝,在和窯文創園區建立一個藝術創作平台,讓創作者們能夠在此展示並交流作品,希望吸引更多人返鄉,至今謝金棋里長生涯已邁入第十八年,成功實現了文化保存與推動地方復興的願景,增進了社區的凝聚力。

      ↑ 和窯文創園區謝金棋里長分享和窯園區的創建過程。攝影/彭蒞程

      重振客家農村文化的起點

      1960年代三和里是個繁榮的農村,擁有大片的茶園、養雞場,並生產許多客家相關的農產品,然而隨著政府推動十大建設,人口逐漸向都市集中,導致當地出現人口外移現象,農村開始老化逐漸荒蕪、農地雜草叢生,且出現工業汙染等問題,社區居民大多已經對這片土地失去信心,整個農村幾乎被遺棄。

      直到2005年成為三和里農村再生的轉捩點,一群曾經離開農村的居民在退休後選擇返鄉,參加了農委會推出了「農村再生」的計畫,起初目標是以改善當前生活環境,在此計畫推動下,才發展出屬於這裡的在地客家文化特色。謝金棋開始召集了有志於重建農村的夥伴,這些返鄉者懷抱著對農村的情感,將會採茶、做木工、修繕、及製作農村米食的居民組成一個團隊,發掘每個人的特長,集結社區內的老、中、青三代居民一共七十幾位,成為了推動農業復興計畫的核心力量,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合作,利用這些人力資源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從而帶動農村的重振。

      謝金棋表示這是他們找到重新開始、恢復生機的方式,希望能尊重農村的文化底蘊,保持傳統客家文化原貌,他們選擇以復古的方式發展,充分利用社區內原有資源,在和窯文創園區使用如樹木、泥土、磚塊、石頭等進行創作,並進行社區營造,他們強調「就地取材」修復農村的舊有設施,例如過去留下來的石頭步道等,避免引入過多的鋼筋水泥元素,致力保持農村的原生態風貌,在2012年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農村社區。

      客家傳統茶文化 體驗茶園魅力與與品茗之美

      龍潭地形多以台地與丘陵為主,氣候加上利於排水的紅土土質,形成種植茶葉的絕佳環境。在兩百多年前,客家移民來到此地時,自原鄉茶的經濟產業便隨之而來,「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茶」的俗諺,道出了茶與客家文化的深厚連結,當時的茶園滿山遍野,全盛時期多達數百家,呈現出當地茶業的蓬勃發展。

      早期客家農村常見「奉茶」亭提供給附近居民歇息,體現了客家人好客、友善的胸懷。在園區入口,也設有奉茶亭延續「以茶敬客、以茶會友」的精神,來迎接每位來訪者。謝金棋分享因為常收到朋友們送茶葉來當禮物,而萌生了探索所謂的「好茶」是如何被種出來的?他與園區茶藝老師合作來開墾荒地,打造一片有機茶園,種植1200株茶樹,不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來讓茶葉自然生長,他對自己親手種出的茶葉也感到自豪。

      園區內的「濃情覓藝」老闆范倢穎也分享店內「白茶」的一大特色,是採摘後不經過殺青及揉捻,未發酵因此不會釋出咖啡因,只經過日曬及室內的萎凋,最後以文火乾燥所製成的茶葉,金黃色澤清透具消暑功效。在園區也有採茶體驗,帶領遊客認識茶種,採茶過程需要先經過日光曝曬,待露水完全蒸發,否則茶葉含水量過高會導致茶喝起來較澀。還另有茶席體驗活動,是讓遊客選擇不同的茶具與茶葉,體驗製茶的傳統工藝,在戶外環境中品茗同時,也能增進彼此情誼並感受到大自然的氛圍與共鳴。

      柴燒窯的工藝到心境上的交流與體驗

      和窯的陶藝發展承襲自過去平埔族的傳統,平埔族在四百年前此居便會以燒陶來製作器皿,解決日常生活所需。2014年謝金棋為創造園區特色發想,在農村再生的計畫中向農村水保署申請補助,和窯是在隔年起建造而成,窯的命名也是因為地處三和里,以和字來命名。

      和窯文創園區內陳設陶藝的十七個櫃位各自展出了不同老師的作品,經營貴妃茶陶坊工作室的陶藝老師沈貴妃,分享燒窯過程是耐心與技術的考驗,在為期一百個小時的燒製中,負責的人需要依據溫度變化回報進展,每一個環節都極其重要,柴燒工藝最大的特色在陶製品燒到高溫後產生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產生的化學反應是自然落灰釉的美麗色澤,作品更有層次與立體感,溫度必須緩慢而穩定地上升至1300度的高溫才會開始進行封窯,預計長達十天,需要守窯監控窯中的溫度降到100度以下才能夠順利開窯。

      和窯也是在桃園唯一一座利用柴燒方式的窯,這種柴燒技術不同於現代的電燒瓦斯窯,特殊之處在於不僅是每件作品皆經歷耗時且費工製程,更展現參與者高度責任感與團隊協作精神,投柴的速度、氣候和空氣的進流量等細微因素,都會影響窯內作品的色澤變化,讓每一次作品都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作品賦予迷人且獨特的質感。遊客也可以親自體驗手捏陶創作將完成的作品帶回家,吸引來自各地的陶藝創作者,將自己的作品帶來這裡燒製,這樣的創作環境提供創作者們一個心靈放鬆的空間,彼此分享心得與技術,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專注於藝術的創作與交流,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內心的平靜。

      挑戰與初心:里長的堅持與願景

      如今和窯文創園區的特色店家不僅延續這些祖先的傳統,將茶與陶藝結合,同時加入了創新元素,推出許多體驗活動,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謝金棋說:「我的企圖心就是青年回鄉,讓我的農村有未來。」園區內的商店在和窯文創園區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進入成熟期,在2017年更獲選全國金牌農村,但謝金棋對未來規劃並不打算擴大規模,而是希望園區做得更精緻、更具有文創價值。他提到目前一天的接待能力約為八十人,認為這是一個適宜承載量,並不希望讓人潮來往變得過於龐大,而是想以「溫度」的方式接待每一位到訪的遊客。謝金棋說:「我們不希望有一百萬人來這裡,而是希望一萬人來一百次,讓每位來到第二次的客人成為朋友,第三次成為家人。」

      謝金棋談到他認為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充滿了功利與現實,在製茶和陶藝創作作品都是手製而成,帶有個人風格,不是工廠量產的商品。希望在體驗活動,讓人們思考生活真正意義,可以在此處重新找到與自然共處的生活方式,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溫暖和力量。謝金棋說:「和窯的精神是一種永續的文化,而不單純只是一般的商業行為,希望讓這個園區得以延續下去,並持續培育未來的世代。」傳達一種能夠回到最純粹生活方式的理念。

      ↑ 和窯文創園區活動一覽。製圖/彭莅程

      採訪側記:

      和窯文創園區結合了陶藝柴燒、茶文化和窯烤麵包、披薩等多樣的DIY活動,在當天採訪時還有看到里長會很熱情的向到訪的遊客解說陶藝作品,親切接待他們導覽園區,里長對整個園區的每個角落都瞭若指掌、如數家珍。採訪結束後里長也坐下來和我們泡茶聊天,分享他的人生歷練與理念,讓我們都深受啟發也獲益匪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