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河川營造見學之旅>埋下一顆關心河川的種子

文字-A A +A

編按/去年八月,社區營造學會主辦日本河川營造見學之旅,將大家視野拉到日本,使得各個關注「水」議題的NGO夥伴,都有著相當大的刺激,不但心靈被源兵衛川的沁涼整個甦醒,也被鶴見川流域防洪計畫的遠見震懾,搭乘船隻渡過多摩川的河道,開闊乾淨,又有觀光產值,那麼,我們台灣呢?這實在是非常令人需要反
省的事情。以下文章由同行團員-鍾嘉惠分享,文章採倒序法仍有一番風味。



(文、圖/鍾嘉惠)



從下飛機到現在經過近22個小時,感覺似乎還無法恢復到日常的生活軌道,所以促使得我想把這五天的感受整理出來,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和同行的朋友們分享(縱使這不是什麼必交的心得報告),直到現在,我的小腿還清楚記得浸泡在源兵衛川水裡的「凍感」。



圖/腳踩源兵衛川好清涼!

參訪源兵衛川的行程無疑為此行畫下了美好的句點。我想就從在源兵衛川的感動回溯起。當遊覽車停在三島梅花藻之里前,看到男男女女頭戴遮陽帽在水池邊工作,接著聽見小松幸子女士爽朗的一聲招呼「你們好!(中文)」大清早起床趕車的疲憊頓時一掃而空,並預告了這將是一趟愉快、為心靈注入活力的行程。

接待並為我們導覽解說的小松女士等三人,是當地NPO組織Ground Work的成員,年近花甲之年,有別於前幾天接觸到的學者、專家及公部門,感覺格外親切。小松女士為我們介紹Ground Work的發展演進,帶我們參觀櫻川的源頭,解說源兵衛川的再生歷史,並實際體驗腳踏在來自富士山沁涼清澈的川水。沿途遇見戲水的孩童、散步川邊、遛狗、訓練狗兒下水撿球的居民,及幾度巧遇小松女士的友人,彼此寒暄,閒話家常,在在令人感到流動的不只是河川,還有人情的溫暖,以及河川、社區居民與NGO組織三者間的緊密連結。


圖/宜欣老師和小松女士翻譯與解說



圖/當我們專心聽小松女士導覽時,另一位志工在背後維護我們的安全

 

過程中有段小插曲。由於帶隊的宜欣老師一度超前離開了後方,經典工程的朋友便以英語發問,沒想到小松女士不慌不忙地用英語對答如流。幾句來回之後,見宜欣老師回來,小松女士趕緊拉住宜欣老師,改說日語,這才感覺到她似乎鬆了一口氣。受限於時間,沒能細探這個僅只十一萬人口卻活力洋溢的的小鎮,實在可惜。期待下回有機會再訪。


圖/源兵衛的招牌



圖/在源兵衛川戲水的居民



圖/正涉水而過的團員們


時間倒回到橫濱的鶴見川流域參訪行程,由於出發前翻閱了「川人街」(註:此書尚未出版,只是示範本)一書中有關岸  由二老師的部分,所以有初淺的認識。從書中的介紹看來,鶴見川流域的市民運動橫跨數十年、歷經好幾個階段,可惜同樣受限於時間,僅在大澤老師的導覽下,走訪了源流泉廣場。


 
圖/鶴見川的源泉廣場
 

圖/大澤老師(左一)為我們導覽鶴見川的源流

 

下午的交流會,我和阿淦(嘉惠的丈夫)因另有「要務」在身(幫兒子買禮物),所以只聽了最後半小時。印象最深的是,吉村老師回應「什麼是理想的河川整治」問題時,答道:只要是有變化(河川)、保有生物多樣性、跟人的生活有連結、可以親近的,就是好的河川。

這讓我想到此行前不久,有天傍晚我在宜蘭河上享受河面吹來陣陣涼風的經驗。宜蘭有許多美麗的河岸和灌溉溝渠,大雨之後也比較少見到滾滾黃流,但我總覺得這是宜蘭得天獨厚,而非宜蘭人努力維護的成果。

在我居住的頭城,在地居民多半使用地下水,並保有在戶外水渠邊洗菜洗衣的習慣。近年高速公路開通,新住民移入漸多,時有耳聞地下水質變差,加上礦泉水製造廠常年截水加工販售,且鄰近的礁溪也傳出溫泉水井愈鑿愈深的問題,隱隱覺得水的危機恐將不遠。或許我不該再自恃於老天爺的厚愛,耽溺於享受宜蘭的山川美景,該起而行去關注宜蘭「水的議題」。

再往前溯就是北澤川綠道和隅田川。北澤川綠道就像是都市人用以點綴住家環境的小緞帶,賞心悅目;隅田川則擁有悠長的歷史,可惜我的座位夾在導覽小姐和岡本老師之間,加上背景聲音太吵雜,兩邊都聽不清楚。當天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跑百米式的漁村導覽,和晚上的橫濱夜遊了。不過由於與此行的目的無關,不再細述,留待自己慢慢回味。

 


圖/在北澤川綠道聽導覽

 
圖/烈燄下認真聽講的夥伴


 
圖/北澤川綠道


第二天的多摩川只是點到為止。倒是走了一段六鄉用水道,感受一下小水溝對都市人生活的調劑作用。



 
圖/多摩川一景


前兩天由於都在東京都心繞來繞去,感受最深的是,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腳下站的是不是「地面」。車子在三樓跑,露天廣場是二樓,走進電梯發現「Lobby」的下一格按鍵居然寫著「2F」,人行道有時在二樓有時在一樓,走在三層樓高的「地面」上也不奇怪。直到在橫濱下了遊覽車才有「腳踏實地」的感覺,很奇特的經驗。

回想最初之所以報名參加河川見學之旅,無非想要來趟不一樣的日本行,探訪自助旅遊時不太可能去的地方。所以看到團員名單時,發覺個個都有來歷,有任務,老實說心裡小有壓力,擔心自己的心態是不是太輕率、隨便了。而實際上幾次脫隊繞跑、探險到錯過時間,可能也造成大家的困擾,其實心裡有點小小的歉疚和不安。

不過,能認識這群熱愛自己生活的環境、土地、令人敬佩的朋友,我真的很高興。相信此行已在我心中埋下一顆關心河川的種子,從這個角度來看,像我這種閒雜人等來參一腳應該也是有意義的

最後要感謝主辦這次活動的學會的志彬、憶潔,以及全程連繫、翻譯解說的實踐大學李宜欣老師和雲林科技大學黃世輝老師。辛苦了!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日本河川營造見學之旅>埋下一顆關心河川的種子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249篇報導,共13,13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249篇報導

13,13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