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園藝治療師 以植物激發逆境者生命動力

2023/05/10 20:00
7,536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劉羽珊、黃美娜/台北市報導】從事園藝治療近20年的黃盛璘,2004年赴美國取得園藝治療師執照。在多年的治療經驗當中,曾有失智老人透過與植物接觸,回憶起自己曾是一名迎接新生命誕生的助產士,進而重新找回生命動力;也有精神障礙學員因為園藝治療,而發現自己對植物的喜愛,因此在參加課程過後,主動尋找與植物相關的工作,後來成功的在一間植苗公司上班。園藝治療以植物為媒介,協助早療學童、失智長者、精障者等特殊族群,建立生命的連結,並以自己的生命力,面對人生困境。

照片

↑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創辦人黃盛璘。照片提供/黃盛璘

透過植物服務人的園藝治療

「我從小就非常非常喜歡植物」,小時候的黃盛璘,書桌抽屜裡總是充滿隨手撿來的種子、果實等各種與植物相關的物品。升大學時,黃盛璘原志願就讀農學院,但父母認為讀農沒出路,因此黃盛璘才轉而進入藥學系就讀。不過,大學畢業後,黃盛璘卻對於醫院、藥房、學校等藥學系的工作場域,無一感到興趣,外加上當時的她也希望可以透過書寫,以文字的方式提筆記錄社會。最終,黃盛璘捨棄了藥學的路,進入編輯領域工作。

然而,47歲那年,黃盛璘卻選擇離開從事20年的編輯工作,前往美國尋找人生的下一個目標。「我一直很喜歡編輯」黃盛璘解釋,離開出版行業,並不是對編輯工作厭煩或厭惡,而是覺得用二十年的時間,投入在一個工作上,她已經感到滿足。黃盛璘表示,當時自己心中對自己存有兩個疑問:「我一輩子就是要待在出版界嗎?」「我還有什麼想做,但還沒做的事?」對於人生的下個階段,黃盛璘渴望能夠跨出舒適圈,嘗試未知的新事物。

辭掉工作後,黃盛璘並非一開始便立即決定要出國,而是在台灣停留了大約一年的時間。萌生出國想法的契機,在於她發現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其實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築建了一座「城堡」——出版圈。「當時來找我的工作機會,全部都是編輯。那時候不管是別人或自己,都在我身上貼了一個標籤叫做『編輯』」,在無法脫離舒適圈的情況下,黃盛璘才因此離開台灣,到別的國家尋找機會。而當提及為什麼選擇美國時,黃盛璘簡單俐落的回答:「因為美國夠遠也夠貴。」黃盛璘舉例,如果選擇地點近、花費也相對較低的日本,那她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就可以放棄並馬上回台灣。此外,黃盛璘也表示,「我當時只決定離開編輯,但我並不知道下一步在哪。」,因此她選擇美國的原因,也是因為認為美國有更多的資訊可以讓她摸索。

來到美國後,黃盛璘發現,「台灣的圖書館通常都是去看書、借書、還書,但美國的圖書館還是社區資訊的流通中心。」而第一次碰到園藝治療,就是在圖書館牆面上所張貼的宣傳單。「園藝治療不是去治療植物,而是讓植物去治療人。」黃盛璘形容知道這種概念的當下,就像是被雷打中一樣。

黃盛璘表示,「園藝治療就是在利用植物」,只要是植物相關的元素,都會被納入應用當中。像是透過栽種活動,讓特殊族群從照料植物發芽、生長、成熟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成長與活力;或是設計植物的手作課程,如製作香草包、果皮清潔劑等,來累積特殊族群的生活經驗,藉以引發其對於過去相關經驗的回憶,以此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學員的生命經歷。對於園藝治療的療癒功效,黃盛璘解釋園藝治療雖然叫做治療,但它並非醫療系統,而是屬於「輔助治療」。「我們沒有要替代醫生,而是要與醫生相輔相成」,進行園藝治療的學員,在醫院都有醫師為其進行治療,醫師判斷個案適合園藝治療,才會轉介至園藝治療進行課程。此外,黃盛璘說道:「我們也沒有要替代心理諮商。」黃盛璘解釋兩者的差別,在於心理諮商運用大量的問題,透過被治療者的回答與心理師的觀察,來找到造成心理障礙的因素;而園藝治療,則偏向「體驗型」治療,透過活動操作與五感刺激,從受治療者不自覺的表現,找出造成抗拒或引發活力的生命經驗。

照片

↑學員在園藝治療師的引導下,觸摸並感受植物的生命力。照片提供/黃盛璘

黃盛璘說明,園藝治療師的培訓內容主要有兩大面向——「植物」與「人」。而園藝治療的概念,便是透過植物來服務人,因此植物學是成為一名園藝治療師必須修習的課程,以此才能具備對各種植物特性的基礎知識。此外,因為要服務人,所以也必須對不同群體的人有所了解。黃盛璘表示,園藝治療主要是針對幼兒、特殊青少年(如唐氏症、發展遲緩等)、腦性麻痺者、老年人,四個群體進行治療。因此在美國學習園藝治療期間,課程會安排學員到托兒所、校園特殊教育單位、腦麻機構、老人安養中心服務。

除了實際演練之外,課程也會安排學員到兒童醫院參訪療癒花園,讓學生看見園藝治療的核心概念——「運用土地與植物來服務人」,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黃盛璘表示,大部分一般花園主要服務視覺享受,像是常見的花展與花海景點,但療癒花園則需考慮到特殊族群的需求,「我們希望就算是身心有障礙,每一個人還是都可以享受園藝帶來的樂趣。」因此在療癒花園在設計上,需要思考如何為身心障礙者克服障礙。黃盛璘舉例,輪椅使用者需要考慮無障礙步道的鋪設;老年人則因膝蓋退化不方便下蹲,因此花壇的高度需要往上提升;視障者則需要栽種嗅覺較為強烈的花材。

「野草」的療癒力

「剛開始回來講園藝治療時,幾乎都沒有人聽得懂」從美國取得園藝治療師證照,並回到台灣後,黃盛璘等了近兩年的時間,才接到第一個案子。「我的個性沒辦法一直等」在兩年的工作空白期,黃盛璘在全台各處尋找適合用做園藝治療的植物。黃盛璘說明,園藝治療所使用的植物需要具備三種要素。首先需要有強韌的生命力,對於環境適應力強且容易栽種,才能避免特殊族群在種植過程中,因為無法將植物照料長大,而產生挫敗感,導致治療產生反效果。

第二,則要選擇具備多重感官刺激的植物,「我們的生命故事,很多是靠著五官在累積。一旦他的內心世界產生挫折、障礙,我們就倒過來,用外在植物的五感刺激,來和他的生命經驗連結。」透過植物所帶出「視、聽、嗅、味、觸」的五感刺激,累積生命經驗,並藉由這些經驗幫助特殊群體,打開心理與外界的連結。黃盛璘舉例歐美國家常使用的香草植物——薰衣草,多年生植物,因此容易取得與栽種,且花朵外型亮眼、香氣濃郁,更被製作成茶包、香皂等多種產品,不但具備視覺、嗅覺、味覺之外,也和他們的生活有大量連結,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勾引出學員許多的生活經歷。

照片

↑園藝治療是一種輔助型治療,透過課程設計,建立人與植物的連結。照片提供/黃盛璘

照片

↑園藝治療希望特殊族群可以在與植物互動的過程中,找回對於過去生命經驗的回憶,以激發自身能夠有足夠的動力面對挫折。照片提供/黃盛璘

除了容易取得、具多重刺激之外,黃盛璘表示,如果植物能夠與節慶、民俗、生活有所關連,則更能提升植物的治療效果。黃盛璘舉例,像是在中秋節時,規劃利用柚子果肉製作果醬,以及將果皮做成清潔劑的活動。藉此幫助學員未來接觸到柚子時,就能聯想到中秋節,以及自己曾經在中秋節進行過的活動。

不過,尋找適合台灣園藝治療植物的過程,卻讓黃盛璘苦惱許久。剛回到台灣時,黃盛璘原先也打算嘗試以薰衣草作為園藝治療的花材,不過後來卻發現,作為溫帶性植物的薰衣草,在台灣溼熱的氣候下難以存活。「那時侯試種了二、三十株,但第一個夏天死了一大半;第二個夏天過去,只剩下一株還奄奄一息的撐著」,黃盛璘表示,如果植物所傳遞出的訊息不具有生命力,那麼對接受園藝治療的人而言,更是無法達到療癒效果。

而當時解開黃盛璘困境的,是台灣的「青草」。黃盛璘表示,香草植物的英文叫做herb,有藥草之意,因此讓她產生靈感,轉而尋找台灣的藥草——「青草」來作為香草的替代。有了目標之後,黃盛璘便前往台灣最大的青草集散地——萬華青草巷,向當地的青草店家,學習關於青草的知識。黃盛璘表示,青草在不被知道具有療效時,常會被當作路邊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都非常旺盛」, 因此可以被大量使用在課程當中。之後,便是從眾多青草當中,挑選具多重感官刺激,且與生活、民俗節慶有關聯的種類。黃盛璘以艾草作為舉例,艾草屬於容易取得的青草,而且常被用在端午節,因此適合被用作園藝治療的素材。

黃盛璘分享曾有治療案例,是一名失智學員,在魚腥草的課程當中,透過魚腥草的氣味,想起自己曾經是一名助產士。剛開始,黃盛璘以為只是建立起學員與過去經驗的連結,但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堂插花課程尾聲,每個人都要說一句祝福的話時,那位學員所給出的祝福是:「希望所有的孩子出生都順利。」當下,黃盛璘就了解到,原來上一堂的魚腥草課程,已經打開了學員的對助產士的記憶庫。在之後的課堂上,學員都會與黃盛璘談起關於助產士的經驗,「當她回到產婆的那段經驗時,妳可以感受到她的眼神是發亮的、開心的」透過對回憶的描述,學員能夠重新想起生命經驗當中,曾經有一段讓自己非常驕傲的生涯,從而找回對於生命的動力。此外,黃盛璘在龜山台北監獄中所進行的園藝治療,也會利用沁涼清爽的薄荷,幫助受刑人舒緩浮動焦躁的情緒。

照片

↑園藝治療運用植物,為逆境者的生命低潮帶來療癒。照片提供/黃盛璘

不平凡的蔥薑蒜

黃盛璘表示,目前用於園藝治療的植物,除了青草之外,還是會使用到香草。黃盛璘解釋,東方青草與西方香草最大的差別,在於香草有吸引人的香氣,而青草則不具備。因此在課程規劃上,黃盛璘將青草使用於栽種活動當中;而在台灣不易種植的,則是透過國外進口乾貨作為替代,像是將乾燥的薰衣草或迷迭香等,設計成茶包製作課,讓學員在嗅覺與味覺上,仍然可以獲得更多刺激。黃盛璘分享,在台灣的第一個案例,是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大約十人的小團體治療。過程中,除了安排院內長輩在自己的房間裡栽種植物外,也設計手工藝製作課程,像是製作薰衣草小枕頭,讓有睡眠問題的老年人,可以藉由薰衣草的嗅覺療效,達到安神效果。

在翠柏新村服務的期間,黃盛璘也意識到,自己所使用的素材,必須因應不同族群而有所調整。黃盛璘回憶起當時有一堂課程,她使用薰衣草作為引導學員找回生命經驗的媒材,結果卻無法引起長輩的共鳴,「七、八十歲以上的長輩,他們的記憶中沒有這個味道」,黃盛璘說明,薰衣草是近十年才引進台灣的,因此長輩的生命過程並沒有與薰衣草相關的經驗。不過,黃盛璘也意外發現蔥、薑、蒜是園藝治療的極佳選擇。「我發現這種非常平凡、普通的植物,反而更容易連結到他們的生活」黃盛璘解釋,蔥、薑、蒜三者具有各自的特殊氣味與觸感,且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吃過,或甚至料理過,「每次我用蔥來上課,都會收到一堆女性長輩的食譜」而長輩們在分享食譜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原來自己不只是學員,而是能夠成為一名指導者,並從中得到自信心。

黃盛璘認為,「園藝治療師就像是一座橋梁」,透過將適合的植物設計為課程,提供給需要的特殊族群,進而創造植物與人的互動機會。透過植物,重新找回被遺忘的生命動力,讓被治療者能夠用自己的生命力,來面對生活上的困難與障礙。黃盛璘回想起,曾有思覺失調學員,腦中不斷有人跟他說話,因此會不自覺地一直笑。但在園藝治療課程中,隨著園藝治療師的一聲聲口令下,能夠跟從指令播種、澆水,藉以幫助學員學習將注意力從幻聽當中拉回到當下;也有精神障礙學員因為園藝治療,而發現自己對植物的喜愛,因此在參加課程過後,主動尋找與植物相關的工作,後來成功的在一間植苗公司上班。

「青草植物360」 

未來,黃盛璘期望不管是一般人還是特殊族群,都可以在生活中加入「綠」的元素,並享受「綠生活」所能帶來的療癒效果。黃盛璘希望透過「青草植物360」計畫,將植物與二十四節氣結合,以節氣作為時間軸,為每一個節氣設計相應的活動,像是立春,可以到郊外踏青;雨水,可以製作手工香,並藉由點香來消除潮濕帶來的霉氣;驚蛰,則可以運用左手香,製作香膏來防蚊蟲。藉由植物與生活的結合,讓大自然的療癒力量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

採訪側記:

在這次的採訪當中,讓我們對植物的運用有了新的認識。從味覺、嗅覺,到最常接觸的視覺,我們意識到原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許多的經驗都和植物有所關聯。而黃盛璘老師所分享,助產士學員的案例,也讓我們認識到雖然園藝治療並不是透過植物,直接達到醫療效果,但是透過與植物的五感接觸,大自然的療癒力量,能夠提供處於逆境者許多面對人生困境的動力,並喚起他們對於生命的希望。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