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利用紙刻與光影 魏少君替大自然發聲

2023/01/13 20:00
8,638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蘇亮穎、陳彥合/台中市報導】利用紙刻作品與光影的交疊,魏少君以精細的刀工在紙上刻劃動植物,希望藉此引導大眾關心自然動物與環境。他在今年10月份的「獵島計畫」展覽中以「鳥兒展翅突破邊界」為主題,希望大眾可以打破對大自然的邊界感,瞭解只要願意善待大自然中的一切,我們與自然的邊界就是無需劃分的。

照片

↑紙刻藝術家魏少君與「當我們愛這個世界」展覽主視覺《生命之樹》。照片提供/魏少君

從社會學轉向紙刻藝術 平衡事業與生活

紙刻藝術家魏少君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社會學,並且一路攻讀研究所取得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學歷。由於社會學是涵蓋多領域的學科,魏少君接觸財政、社會福利、金融體制等課題,他認為社會學可以刺激較開放的思考模式,從中獲得更多面對事情不同的思考方式。而從研究所畢業後,除了在大學授課外,魏少君也沒有忘記自己從小喜愛的藝術,想要在生活中規劃屬於自己的時間。當他留意到與「紙刻」有關的作品後,他開始臨摹作品、將自己的作品貼在家中,發現紙刻藝術具有大量的創作空間,可以將他適時從學術領域的邏輯思考跳出來,能夠平衡自己的授課事業與日常生活,於是他開始著手紙刻創作,一路到現在成為紙刻藝術家。紙刻的媒材是很多元的,從最常見的色紙、日本手工紙或是紙質較厚的水彩紙魏少君皆有涉略,從靈感發想、構圖到利用刻刀實際雕刻一件作品通常兩週內可以完成。

照片

↑紙刻藝術家魏少君利用刻刀雕刻作品台灣鳥類熊鷹。圖片提供/魏少君

作品以動物為主題 輔以光影呈現

魏少君從小就喜歡動物、喜歡看各式動物圖鑑,所以大部分的紙刻作品都是與自然界的生態有關,常常出現大象、鳥類等等動物。「你刻畫的不只是他們的形象,你也會想瞭解他們的生態,瞭解野生動物在地球上的困難。」魏少君說到他想從紙刻刻畫動物的過程中,讓大家知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影響到了野生動物的生存,希望讓紙刻作品成為點醒大眾的明燈。

而魏少君的紙刻作品中也會利用大量光影呈現,有時觀眾無法直接從紙刻作品清楚的看出動物形體的特色。當展場內的作品打上強烈燈光後,作品的影子直接照射在牆上,觀眾可以從影子中看到更精緻的細節。但魏少君說他其實更喜歡自然光呈現作品的模樣,將作品貼在窗戶上每天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感覺。雖然陰天時無法看到作品的模樣,但在秋日的早晨時光線就可以從斜角度照射到家中的牆上。魏少君喜歡的是透過自然光呈現作品可以更貼近大自然,可以從光線的強弱瞭解現在的時間、季節,從中跟環境進行了無形的互動。

照片

↑紙刻藝術家魏少君透過光影交錯呈現紙刻作品。圖片提供/魏少君

透過大地萬物 襯托人與環境的關係

魏少君參與了「孩在工作室」策劃的「獵島計畫」展覽,此展透過十三組創作者分別在各地進行田野調查,並將所看到的記錄成作品,體現台灣這塊寶島的特殊生態,這十三組創作者分別使用不同的工藝媒材進行創作,而魏少君正是運用剪紙藝術與光影裝置完成以鳥類為主題的作品「芬園-如陽光般閃耀」。

開始參與「獵島計畫」後,魏少君選擇的田野調查地點為位於彰化芬園的有機檸檬園「青果行南」,「青果行南」為年輕夫婦阿南與天天共同成立,以小農耕作取代大量工業化的農作模式,僅以人力除草摘果,在這樣不破壞生態的運作下,檸檬園充滿生機,許多動物都來到這片土地。

魏少君的作品藉由鳥類,例如:東方草鴞、鸕鶿、熊鷹、藍腹鷴等,傳遞出他對於人與自然環境的看法,魏少君說:「做這個田野調查的時候,我看見鳥類自由的在飛,這其實就是突破邊界的概念吧。」這句話透露著社會的習慣其實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就像是一道高牆,例如施肥以及機械化的農耕技術,往往讓大多數的農民照著這樣的習慣做,但社會上還是有一群人他們想要突破或跨越這個高牆,穿越邊界,他們選擇以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農耕,是他們認為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他們走出對於大自然的邊界感,擁抱自然,就像鳥類一樣,自由自在的飛躍城市與山林的邊界。

魏少君認為,當我們做越多友善環境的事,我們跟自然的邊界就越模糊了,不會去切割這是人造的、那是自然的,也不必去強調嚮往自然就是要走入深山,事實上自然其實可以出現在城市內,例如公園綠地行道樹、家裡陽台的園藝,這些東西只要願意退一步、願意採取更為環境友善的方式,其實自然就會進來,人造與自然的邊界也逐漸被打破。

除了「獵島計畫」外,魏少君也提到了去年的展覽「當我們愛這個世界」中的主作品《生命之樹》,他將二十幾種動物安排在這個作品中,讓一棵樹上乘載包含熊、羊、鹿、大象在內的多種動物,相較於「獵島計畫」單一作品中只有一種鳥類,相當不同。而會在一個紙刻作品中放進那麼多的物種,魏少君表示:「這個作品想傳達的理念就是世界是一棵樹,我們全人類都在這棵樹上,包括你我在內。」這棵樹在魏少君眼中是世界的源頭、是生命的起源,這棵樹往外擴張、擴散、演化,成長變為現在地球的狀態,在這樹上的每一個物種都會互相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對自然環境好的事情、對動物好的事情,對我們自然而然也會是好的,反之,如果破壞大自然、破壞動物的棲息地,對我們人類來說也會是場浩劫。

照片

↑「當我們愛這個世界」展覽中的主視覺《生命之樹》。圖片提供/魏少君

社會給了我資源 我將作品回饋給社會

「我有一個藝術家朋友,看了我的作品後,想收藏我的作品,因為他要放在孩子的房間。」朋友的這個舉動讓魏少君很欣慰,因為他從來沒想到那些自己很崇拜或很認同的人,也同樣身為藝術創作者的人,會反過來認同你的作品,並且直接用行動支持。

魏少君也提到他某次展覽的感動故事,他的博士指導教授腦瘤開刀後行動不便,身體沒有恢復得很好的情況下,依然來到台中來看他的展覽,教授拿著拐杖慢慢走到我的展場,跟師母一起看展覽,然後看完之後也收藏了作品,魏少君說:「當你遇到這種有表達出來,然後有真正行動的給予支持肯定的,這種感覺會讓你更想把事情做好,因為你有這個責任。」他人的鼓勵對於魏少君來說都是能轉換成力量的養分。魏少君也說到當自己在讀書的時候,用的是助學貸款,使用了社會的資源,他認為拿了這些資源來讀書就必須努力,因為那是這個社會先借給他能量,有能力時一定要用好的作品以及正能量回饋給社會。

將來魏少君在主題的選擇依舊會在自然的題材之下,主要在於如何將目前的生態局面表達出來,而如果有一些團體想要合作,涉及到比較特定的,例如水鳥或者是這種山林的議題,因為自己剛好也喜愛爬山踏青的緣故,所以他很願意用圖像的方式來記錄跟保存這些臺灣的高山動植物、臺灣的原生植物。關於展覽的計畫,魏少君預計在明年3月舉辦展覽,場地及空間都很特別,魏少君將繼續以紙刻的創作傳遞自身對於環境的關心。

採訪側記

採訪魏少君老師是透過熟識社會系老師的介紹,從與魏少君老師的採訪中讓我們了解紙刻藝術和他想表達的大自然、動物保育等等議題,也讓我們了解到學識教育和興趣是可以併行的,深深佩服魏少君老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