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區的「長照柑仔店」 有本生活坊

2022/10/27 20:00
3,462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陳品宇/陳誼芬台中市報導】熟練地沖泡咖啡、用筆電查詢長照資訊、再再用親切溫和的口吻回應個案來電…這是有本生活坊內每一天的日常。在社區的一角嫻靜地佇立著,有本生活坊溫馨的裝潢風格乍看之下是文青的咖啡廳,卻同時提供長照的居家服務及專業諮詢。包括家事清潔、護理服務、生活輔具、外籍移工仲介等,讓有照護需求的社區民眾能夠以「有本」為窗口,接觸到相關資源;其他人來到這裡也能喝咖啡、聊天,在生活中獲得喘息的機會。

一站式服務,長照一點通

有本生活坊創立於2017年,經營至今已五個年頭。創辦人為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紀金山,引進了日本長照咖啡館概念,提供一站式社區照顧服務——包括居家護理復健、長照諮詢、生活輔具、外籍移工仲介、家事清潔等需求都能在這裡獲得解答。大部分的民眾對於長照往往是等到有需求時才會試著去理解,但待那時又容易淪於求助無門,而有本則可以給予專業的諮詢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能清楚了解到長輩當下最適合的長照資源。甚至能協助接手長照服務,讓專業的居服員入宅提供幫忙。

照片

↑比起照顧,有本生活坊認為陪伴才是與長輩一起「快樂變老」的秘密。圖片提供/有本生活坊

長照咖啡館的存在不僅是讓長照資源主動走進社區,讓它變得觸手可及,也能在各方面給予專業且客製化的協助;透過咖啡館的形式,也能一掃長照議題嚴肅的刻板印象。在有本生活坊經營逐漸穩定後,紀金山也將主要店務移交給店內人員。

目前擔任店內居家業務負責人的廖于吟表示,有本生活坊目前店內成員為20人,近年分為以第一線人手為主的服務組,以及扮演督導角色的行政組。希望彼此能分擔團隊工作、達到互補的效果。

照片

↑俐落地沖泡一杯香醇的咖啡,是莘茹每日的例行公事。 攝影/陳誼芬

賴莘茹目前是有本生活坊內的居家服務督導,而她在加入前,就已經是社區的住戶,因為認同有本對於高齡社區的理想藍圖,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她提到,與其他分店相比,有本這邊有更多年輕人,不只會有不同的邏輯思路相互碰撞,彼此也能夠學習用不一樣的方式做事,現代科技被廣泛運用在生活中,比方說店員會自己蒐集運動影片,建議長輩不同的運動方式;或是教導長輩如何使用電子儀器,測試自己的血氧、心律,這些都是未來長照的一環。

走進社區,再走進家庭

而比起廣義的「照顧」,賴莘茹認為做更多的是「陪伴」。舉例來說,曾經有位年過七旬的爺爺帶居服員進到家裡,希望能學會玩switch的健身環。也曾有長輩特地來到有本就為了請店員教他用Line,當被問到為何不向女兒求助,爺爺回道:「不要!她每次都罵我!」,雖然是打趣的口吻,但也證明了有本生活坊的友善服務深受社區居民的認同。「照顧這件事情在社區自然的發生,我覺得是很棒的事情」,賴莘茹笑著說。

此外,賴莘茹近期曾服務過社區一位因為車禍而失能的爺爺。他的兒子因為平時待在北部,於是找上了有本討論該如何照顧。長期居家照顧個案是件耗費人力的事情,但有本在協助申請個案長照服務後,居服團隊協調了許多服務人員,提供每周一至六的居家服務;在病情漸好後,又轉介其至復健型的日照中心,不僅讓爺爺重拾行走能力,也解決了家屬遠在異地的照護焦慮。談到這名個案,廖于吟補充道,這個案例標準呈現了有本生活坊在社區的服務型態:只要有需求,居民都能在這獲得專業的意見及一條龍的服務。

廖于吟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一位奶奶。這位奶奶平時白天一個人在家,接受有本生活坊的居家照護服務已經有好一段時間,為避免臨時狀況,也曾寄放家中鑰匙在有本。由於奶奶近期請了位外籍移工,廖于吟認為有本完成了階段性工作,正要將鑰匙退還給奶奶時,家屬卻堅持要將鑰匙寄放在有本這裡。「原來我們跟家屬的信任可以到這個程度」,這份信任感正是對有本服務的最大肯定,走過的路不會白走,過去的付出在未來終究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無能為力是最大的困境

「就算你有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但家屬不願意花心力照顧,你又有甚麼辦法?」,談到長照產業所面對的困境,廖于吟苦笑著說,有時遇到個案,有本明明有合適的長照資源可以轉介,也為個案擬定了長照計畫,一切都準備妥當時,卻因為家屬的消極與不願投入,將這些資源拒於門外,只能眼睜睜看著長輩必須在惡劣的照顧環境內生活。

有本藉由深入社區的營運模式讓長照資源得以普及,也始終將「替每位長者找到最適切的資源」視為使命,但到了最後,還是得接受與家庭有道難以突破的隔閡。

賴莘茹也提到,曾經也遇過經濟有能力、人力也足夠負擔,但對於照顧這件事很「簡約」的家庭—住家不定期整理、消耗品重複再利用、藥膏過期了也繼續給個案使用……這些都帶給個案很不友善的環境。舉例來說,之前遇過一名病情較為嚴重的奶奶,幾乎沒有自主能力,但家屬卻僅配置一名人手,平時奶奶在狹小的房內上上下下移動,往往有苦說不出,入浴時尤為不便。賴莘茹深知做為第三者並沒有權利要求家屬改變,因此改以旁敲側擊的方式,介紹其透過沐浴車的模式,終於讓奶奶洗了一次舒服的澡。

而近年來照顧咖啡館的風氣逐漸盛行,如雨後春筍般開了一間又一間,台中市政府也曾於2018年結合民間企業還有社福單位,一口氣推動近40間深入社區的「照顧生活館」。然而,幾年時間過去,卻已有不少店家面臨倒閉的危機,即使是在逢甲這種熱門區段也難逃一劫。

廖于吟做為帶動有本生活坊轉型的推手,心中感觸良多,「重要的不是開了多少間,而是有沒有看到社區的需求」。對於培訓長照人才,廖于吟有一套「照顧心法」:實習生在實習時,會特別看重他們的態度,希望他們不要將照顧這件事視作一份單純領薪水的工作,畢竟用心去照顧、拿出熱情服務,才是有本生活坊能夠做出口碑的決定因素。

憶及最初如何向社區「宣傳」照顧咖啡館,賴莘茹說,大家參與了許多社區活動,像是一大早就與社區的婆婆媽媽們一同做早操、學習舞蹈;或者是隨著清潔隊在打掃環境的過程中更加熟悉社區。希望這裡不是民眾有需求時才會來的地方,而是閒來沒事就會想來與大家說說話,如同好鄰居般的存在。

長照終究是較為冷門的產業,同樣的公式不可能在每個社區都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針對社區型態做調整、了解自己之於社區的定位,不僅無法順利經營下去,就連存在於社區的理由都難以找到。

服務對象不僅限於老人

談到未來的展望,廖于吟提到,現在社會上對老年這件事多少還是有負面觀感,對於長照的印象也過於狹隘。讓客人感受到有本是個對小孩、身障者、老人友善的場所是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然而目前社會對於老年人仍有不少刻板印象。她曾向實習生提點:如何看待老人,就決定了如何看待未來的自己,除了將正面看待老年的理念傳遞給社區,也期待將來的教育能夠改善這樣的風氣。

照片

↑有本生活坊也會不定期舉辦活動,有時是講座、有時是聚會。透過彼此分享,讓疲倦的心得到紓解。 圖片提供/有本生活坊

賴莘茹則表示,未來期許店內能成為社區平台,邀請長輩分享生活經驗,或是帶領居民學習一技之長。做為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故事,促進交流和理解。

此外,廖于吟也希望有本生活坊不是一個只有特定需求的人才會來的地方。她舉小時候的柑仔店為例—社區各個年齡層的民眾都會來,而來到柑仔店的記憶總是開心的。雖然不會永遠陪伴在居民身邊,也不會是社區的主角,但仍是每個人生活中重要的印記。廖于吟期待有本生活坊能在社區發揮這樣的功用,收納美好的回憶與笑容,「在這裡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很難衡量真正的價值是甚麼,但這些微小的事情,就是我們堅持在這裡的原因」。

採訪側記

採訪結束後,我們與于吟及莘茹待在一樓的咖啡廳閒聊。在過程中有許多社區民眾路過,而她們都予以熱情的招呼,並且跟我們一一介紹對方的背景、工作。人與人之間的熟悉程度騙不了人,這是有本花費無數時間經營鄰里關係的最好證明。我們想,當一個外來的社區機構能跟在地社區有著這麼緊密的連結,那真的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在這個社區意識逐漸式微化的現在,也無疑彰顯了服務工作的價值。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