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圖書館 二手衣的交換平台
【記者黃沁怡、張希夷/臺北市報導】這是否也是你的日常生活?衣櫃裡衣服很多但都不入眼,不少衣服吊牌沒剪就被打入冷宮,想丟棄又覺得可惜,於是衣櫃越塞越滿,受到「快時尚」消費影響,大眾頻繁更換衣物,造成資源大量浪費。衣服圖書館打造線上二手衣交易平台,建構「以換代買」的共享經濟模式,減輕環境負擔。
宿舍二手衣交換衣櫃。 圖片提供/衣服圖書館
以換代買 從衣櫃開始微革命
「衣服圖書館」創辦人洪于捷畢業於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關注社會議題的她在課課堂上了解到,成衣製造業帶來的污染已經成為地球負擔,印尼西大魯河因沿岸紡織工廠的污水排放,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且底層產業鏈存在著勞工剝削及雇用童工等問題。著眼於過度消費引發的衣物浪費,洪于捷用二手衣交換取代新衣購買,衣服圖書館的雛形從此誕生。
台大女宿換衣活動。 圖片提供/衣服圖書館
二〇一七年十月,洪于捷在台大的女宿走廊設立了第一個自由交換二手衣的實體共享衣櫃,宿舍住有四百多位學生,共享衣櫃能夠存放五十件衣服。大家可以透過共享衣櫃,自由交換衣物,把自己不再需要的衣服放入衣櫃中,也可以從中挑選他人的二手衣,洪于捷在校期間每月約有八十件二手衣被換出,畢業後仍保持每月三十件左右的交換量。為避免衣櫃變成舊衣回收箱,洪于捷設置了「故事小牆」,讓衣物前主人分享和衣物之間的小故事,她說:「每件二手衣都是一個值得欣賞的故事,這也是衣服圖書館名字的由來,我們希望透過衣物交換的方式做到人與物之間的連結。」
衣服圖書館故事牆。 圖片提供/衣服圖書館
因為實體衣櫃的成效不錯,洪于捷想將二手衣交換規模化,計畫在各大院校設置共享衣櫃,但實體衣櫃的設置需要徵得校方和宿舍方的同意,每個學校也有不同的管理制度,而且非住宿生無法參與交易,在實行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於是洪于捷決定另闢蹊徑,轉為開發線上共享衣櫃APP,延續實體衣櫃的運營理念,進行更有效且便利的衣物交換。由於創業初期缺乏資金,洪于捷和設計師朋友自己設計頁面,把排版一張張畫出來,將程式編寫委託專業公司,花費半年時間開發出第一版APP,至此衣服圖書館從校園共享衣櫃,轉變成為線上二手衣交易平台。
從二〇一七年開始,衣服圖書館一直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運營,團隊成員多為台大學生,二〇一九年轉型為社會企業後,團隊共有三位成員,洪于捷負責管理團隊、尋找商業模式,畢業於台大社會系的共同創辦人陳慶容,在校期間和洪于捷一同創立共享衣櫃,負責社群經營和行政,畢業於臺南大學戲劇系的林昱辰負責平台的圖像製作,外部有長期合作的設計公司和技術工程團隊。出於人力成本考量,洪于捷和陳慶容度過了兩年無薪水、負債一百萬、每日工作時間長達十二小時的生活。二〇二〇年八月至今,衣服圖書館在沒有進行行銷宣傳的情況下,已累積三千多位使用者,平台從今年四月開始投放廣告行銷,預期在二〇二一年底增至九萬位使用者。
二手衣與故事小卡。 圖片提供/衣服圖書館
快時尚引發衣物浪費 資源過度開採
「以前商家每三個月推出一季新品,但現在每兩週就有新衣服上架。」陳慶容表示,近年來「快時尚」是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快時尚主打購物過程的方便快捷和衣服款式的多樣化,商家用平價路線吸引大眾消費,讓消費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買到新衣服,這種商業模式拓寬了大眾消費選擇,但也容易造成衝動消費。
洪于捷說:「因為衣服價格便宜,大家隨心所欲地購買,不想穿了丟掉也不可惜。」衣服圖書館針對十八至二十四歲年輕女性,進行關於消費習慣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平均每個月購買的衣服數量在六到九件,每件衣服的單價在新台幣一千五百元左右,每月需要在服飾上花費將近新台幣一萬元,不論對於學生還是初入社會的年輕女性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大量衣服的產製,同時也引發不容小覷的環境問題。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二〇一八年台灣回收的舊衣量達七萬噸,相當於兩億多件衣服,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五由舊衣回收廠出口至東南亞各國及非洲國家,另有百分之六十的衣物因為品質不佳無法回收,被送進焚化爐進行焚毀,衣服大量丟棄的背後,是資源的過度採掘與浪費。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指出,紡織業生產過程中耗費大量水資源,平均每兩萬公升的水才能製造一公斤的棉花,生產一條牛仔褲需要用掉七千公升的水,快時尚的風靡讓自然資源的耗用愈演愈烈。
使用衣服圖書館APP交換衣物。 攝影/張希夷
洞察市場問題 完善交易機制
洪于捷表示,大家不是不願意交換二手衣,而是沒有合適的交換平台。衣服圖書館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人有購買二手衣的經驗,交易渠道主要是校內的二手社團、二手市集、旋轉拍賣等,其中有超過七成的人接受交換理念,願意穿著二手衣。但與此同時,洪于捷也發現二手交易市場存在不少問題,由於二手衣物狀況不透明,購買者無從得知衣服的品質,也不了解衣服穿著的實際效果,許多消費者看中了衣服卻不敢下手,而二手地攤、二手市集等交易管道,對於衣物的篩選及保存不夠規範,導致市面上的二手衣品質參差不齊,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另外,線下二手交易市場缺乏清晰的款式分類,無形中提高了消費者的尋衣門檻,許多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衣服而打消購買念頭。
針對這些問題,衣服圖書館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在商業模式上,衣服圖書館採用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的交易流程,買家與賣家之間可以直接交流,賣方提供詳盡的衣服資訊,買方接受完整的換衣資訊,提高了二手衣物交換的可能性。在分類方法上,衣服圖書館根據品質高低將衣物分為S級、A+級、 A級和 B級四個等級,並按照不同色系進行區分,使用者依照分類機制就能快速找到喜歡的衣服類型,減少選購的時間成本。此外,衣服圖書館還設置黑名單、檢舉機制和互評系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劣質衣物流入平台,保證二手衣的交易品質。
衣服圖書館創辦人洪于捷(左)共同創辦人陳慶容(右)。 攝影/張希夷
大數據媒合交易 代幣良性循環
洪于捷說:「我們希望透過平台增加循環經濟的效益,為快時尚的議題找到一個折衷的解方。」衣服圖書館延續實體共享衣櫃的成功經驗,將二手衣的交換流程線上化和日常化,使用者不用等待二手市集開張,在手機上就能隨時挑選喜歡的衣物。平台結合大數據,採用資料庫的方式,依照使用者的下單紀錄和收藏數據,收集交換習慣,推播使用者可能喜歡的衣服類型,用大數據媒合使用者與衣物,促成二手衣的交換。
代幣機制是衣服圖書館的主要特色,平台內部除了可以用現金購買,還鼓勵大家使用代幣進行交易。賣家每賣出一件衣物,都會轉換成等值代幣放入帳戶,代幣和成交金額的比率為二比一,如選用現金交易則不獲得代幣,衣服圖書館會從賣方賣衣所得代幣中,抽取百分之二十的代幣作為服務費。如果賣方依照標準增加詳盡的衣服資訊,如袖長、衣長等,平台也會給予代幣進行獎勵。代幣機制促使使用者用賣衣所得的收入,繼續換購喜歡的二手衣,也可以換取合作社會企業所提供的商品,如綠藤生機保養品、 好日子食物袋等,形成良性循環的交易鏈
「我們把購買二手衣的流程交回給使用者。」洪于捷說道,二手衣是一種需要詳細資訊的商品,因此每件衣服在平台上傳時,賣方都要拍攝三張以上的照片,並寫明品牌、原價、新舊程度、購買地點、以及原主人的身材身型、穿衣感受等,填寫完資料後,平台會根據衣服的原價區間、新舊程度、瑕疵狀況等,運算得出相應的品質等級,而這些關於衣服的內容都會完整提供給賣方,減少換購的顧慮。
回應市場需求 構建永續消費型態
衣服圖書館的交易模式皆為當面交付,面交地點可以自由選擇,也可以在官方設立的校園面交據點交易,洪于捷表示,在大學這種封閉式社群交易,可以增加衣物成交率,也能為交易雙方增加安心感。目前開放的校園面交據點有四間,分別是台大、台科大、政大和輔大,預期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全台面交大學的設置,並開展店到店的寄送服務,拓寬交易渠道。今年下半年會推出衣服圖書館的網頁版本,網站版更注重社群內的社交性,營造更適合交流的空間,從衣服的交換流程延伸到個人穿搭風格的分享,使用者在交換過程中,除了能有效活用二手衣,也能獲得實質的人際互動和情感交流。
目前平台的主要客群是十八至二十五歲的女性,社群內主要流通的也是這個年齡層的衣物,未來平台會繼續拓寬市場,增加其他年齡層的二手衣,如童裝、男裝等,開放更多品質好、單價低的衣服進入平台,為潛在用戶提供交換衣物的良好渠道。
「我們不是要大家不消費,而是建立一種對環境更友善的消費方式。」洪于捷表示,穩定的商業模式才能持續減少二手衣的丟棄問題,未來衣服圖書館會繼續倡導永續消費的理念,從回收端減少衣物的廢棄,從消費端改變使用者的購衣習慣,讓「以換代買」的消費方式進入民眾日常生活,重構永續的消費型態。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印象比較深的是,創辦人洪于捷說自己為了創業,做了兩年無薪水的工作、負債一百萬、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讓人感到創業的不易,也正因為她們的努力和堅持,讓很多廢棄衣物被重新利用,希望未來這種共享消費模式能被更多人接受,大家一起為環保盡一份心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