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園食物森林 為動物服務的環境教室

2020/05/21 20:00
3,268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戴穎慈、林雨萱∕新竹市報導】走進新竹市立動物園內的食物森林,可見沿坡種植的約八十種、六千多棵植物,用以為動物加菜、提供環境教育場域。

全臺最老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經過為期兩年多的再生計畫,打造更適於動物居住、更著重環境教育的動物園。在全新園區,處處可見呼應環境友善的動物棲息區、生態池、各式樹林等生態造景。

照片

動物園新景點「柏之丘」展示因新竹風勢而傾斜的柏樹。 攝影/戴穎慈

當食物森林遇上動物園,除了結合環境教育,讓學童參與種植、維護,園內的可食作物更主打「服務園內動物」,讓環保行動有更多可能。

市區裡的森林

照片

位於新竹市中心的市內首座食物森林──食物森林示範地。 攝影/戴穎慈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前經理陳仁真表示,不同於一般的公園,「食物森林」更強調民眾參與、進行環境教育。

二〇一六年開始,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就和新竹市政府積極合作建立市內第一座食物森林,於二〇一九年底啟用的「新竹動物園食物森林」是市內的第三座食物森林,更是全臺灣第一座設立於動物園內的食物森林。

「自然不是雜亂無章的。」陳仁真說明,森林不需特別照顧卻能持續生產,是因為森林中的萬物依照特性與規律生長,讓每一寸空間和資源都能有效被利用。食物森林在設計時也充分考量這些要素。

照片

食物森林示範地設施的雨水循環利用設計。 製作/戴穎慈

為活用空間,動物園食物森林內的植栽依照高低及特性栽種,也更完整地覆蓋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散失而硬化;為保留土壤的透氣及透水性、讓植物根部免於淹水窒息,固土坡採用生態砌石法,而非水泥、黏著劑,也提供更多微小空間給小型生物居住。

照片

動物園食物森林內採用生態砌石法的固土坡。 圖片提供/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食物森林除了是都市中難得的綠地,當中的植物更以貼近生活的可食作物為主。平時的種植與維護交由動物園等機構和民眾,讓民眾理解環保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習自然的永續運作機制。

陳仁真說:「所謂食物森林不只是硬體,而是中間大家參與的過程。」

雖然參與的單位和民眾不一定有環境保育背景,「但是透過合作就可以打開更多不同的視野跟可能性。」

照片

食物森林理念示意圖。 製圖/林雨萱

當食物森林遇上動物園

照片

採用多層次種植方法的動物園食物森林。 圖片提供/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走過種有地瓜葉的山羌型菜畦,迎面是綠意盎然的山坡。走上山坡小徑,會發現四周的花草並非一般的景觀植物,而是薄荷、高粱、九層塔等可食作物。

照片

食物森林小徑邊種植的高粱。 攝影/戴穎慈

這裡並不是一般的菜園,而是位於新竹動物園的食物森林。新竹動物園園長楊家民表示,這裡時常有夜鷺、鷺鷥等鳥類造訪。雖然鳥類會以池中的臺灣原生種魚類為食,但他笑說:「這也表示這裡的規劃很完善。」

除了用以豐富園內的生態環境,更提供了環境教育的場域。在開幕時,就邀請了鄰近的竹蓮國小、東園國小學童參與採收地瓜葉、餵養黑肚綿羊。

照片

學童採收地瓜葉。 圖片提供/新竹市政府

「小朋友其實都非常喜歡跟動物互動、親近的機會」楊家民說道。在完整的活動規劃下,孩子們不再只能遠遠看著動物,而是能在學習維護食物森林時,直接在生產端走進動物的生活。

新竹動物園食物森林的另一大訴求是「服務園內動物」。這些完全有機的作物都將提供給動物,且園區內「產地直送」不耗費運輸能源、更能保障新鮮品質。陳仁真說明,有別於長期只能食用單一的飼料,透過給動物「加菜」,動物的飲食、生活能得到適度的刺激。

陳仁真建議,一般民眾在動物園食物森林中只要靜靜感受,就能發現「青條花蜂」等不常見的昆蟲在多樣化的植栽間穿梭,隨手撿拾落葉放入堆肥箱中就能回饋自然。

照片

民眾可順手撿拾食物森林的落葉堆肥、與自然互動 。 攝影 ∕ 戴穎慈

在傳統動物園單純的觀賞模式下,民眾很難將生活與動物連結。但動物園食物森林的特點在於,裡面種植的都是為民眾所熟知的可食作物。陳仁真說明,民眾可以發現到,自己「跟動物都要吃一樣的東西。」此外,在食物森林裡有很多植物的生長需要靠動物授粉,若可食作物的生態機制缺少這些動物,「你就不一定有東西吃。」

陳仁真相信,動物園食物森林的自然運作模式能讓民眾參與自然,更能使人理解「自己和動物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當動物園「再生」為環境教育場域

照片

已有八十四年歷史的新竹市立動物園舊大門。 攝影/林雨萱

「我們常說新竹動物園不只是一個動物園,它也是城市中很難得的一個生態棲地。」楊家民說道。

食物森林等生態設施豐富了園區內的環境,更貼近自然的園區吸引了紅尾伯勞這樣的候鳥與大白鷺等水禽棲息。楊家民表示,這些動物並不是受到圈養,而是自己喜歡這樣的棲地環境,並把這裡當作家。

陳仁真表示,當環境議題逐漸被重視,「動物園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帶很多動物進來卻什麼都不做。」當動物園內也開始設立食物森林等具有環境教育意義的設施,就有機會影響更多人。

像食物森林一樣、富有環境教育意義的設施,在新竹動物園的全新園區內隨處可見。

新竹動物園內的柵欄多低矮、間距寬,也善用透明強化玻璃取代柵欄,讓動物不再只是單方面被觀賞,而是在平等的位置建立共處模式;原先圈養鳥類的大型鳥籠如今改建為兒童設施,讓民眾實際進入、體會動物困於籠中的感受。

照片

民眾可透過大型觀景窗近距觀察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則會對觀景窗噴灑尿液(窗上污痕)以宣示領地。 攝影/戴穎慈

「我們的教育課程已經隱含在整個展場設計上。」楊家民說道。他期許,在再生後的新竹動物園,動物能生活得更好、更開心,民眾也能將它當作生命教育場域」,在休閒之餘學習環境知識。

照片

改建為兒童設施的鳥籠讓民眾體會動物受圈養於籠中的感覺。 攝影/林雨萱

採訪側記

一直以來,我對動物園都不抱太大興趣,感覺在動物園中就只是要觀賞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不禁為那些動物感到難過。但在這次訪問新竹動物園時,經過專家解說,才知道原來園區內的設計都緊扣著環境教育,終於讓我開始對動物園有所改觀,也樂見於未來的持續轉型與此模式的推廣。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