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母子間的合作 小孩畫畫媽媽制器

2020/04/03 00:01
2,353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蔡雅竹、許鍾云/新北市報導】佈滿製作陶藝工具的桌面,陶藝上的麋鹿是兒童想像力的成果。母親顏亦慈將小朋友在計算紙上的塗鴉轉印在陶具上,透過母子共同合作,在現在忙碌的社會裡,連結起家長與孩子的情感。

母子共同創作

除了藝術家的身份以外,顏亦慈也扮演著母親的角色,「小孩畫畫媽媽制器」起源於一個自我提問:什麼樣的東西應該被畫在陶器上?顏亦慈說:「除了我的創作外,我找到的另一個答案是小朋友的創作。」看著計算紙上小孩子創作的圖案,他覺得小孩子繪畫的邏輯是沒有受到限制、沒有界線的。四隻腳的孔雀、像蝌蚪的豆腐鯊,或是長長彎彎的鴨子,這些圖像應該被留下來,而不是畫完後就被丟掉,顏亦慈將這些塗鴉看作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圖像。

照片

包含媽媽顏亦慈與兒子賴盈熙兩人創作的陶器。 製圖/許鍾云

顏亦慈剛開始接觸陶藝是因為就讀台北教育大學時的課程,大學一二年級的她熱衷於陶土這項材料,也在當時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這項材料,但大學三四年級接觸到表演藝術,開始選擇透過劇場等其他方式創作。直到自己懷孕以後,顏亦慈認為自己變成一種餵母乳的介質,小孩會因為自己的哺乳成長。這個過程讓顏亦慈覺得自己像是一種供給食物的容器,於是冒出一股做容器的衝動,選擇過去熟悉的陶藝來呈現自己的感受。

二〇一九年母子合作的第一個作品起源於兒子賴盈熙畫的一隻孔雀,顏亦慈看完這隻四隻腳的孔雀後不禁莞爾一笑,「天阿!大人畫得要死要活也畫不出這種東西。」認為兒子兒童時期的畫作不應該只是畫在計算紙上隨手丟棄,顏亦慈想透過轉印兒子塗鴉的方式紀錄生活,留下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作品。配合兒子賴盈熙的塗鴉風格,顏亦慈不用能做出精緻陶器的拉胚手法製陶,而是以手捏的方式增加手作感。

照片

兒子賴盈熙繪畫的「四腳孔雀」轉印到陶器上。 攝影/許鍾云

家人一起擺攤

「小孩畫畫媽媽制器」從二〇一九年七月因為朋友介紹的緣故開始市集擺攤,將自己一路累積的作品介紹給更多人。顏亦慈說她認為將小孩的畫作轉印到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上,再拿去市集上販賣對他來說也是一件行為藝術,像是挑戰大眾對於美的定義。很醜的龍蝦、四隻腳的孔雀、像蝌蚪的豆腐鯊符不符合他們心中對美的定義?不論大眾心中的答案為何,透過這個過程,顏亦慈不只讓客人知道她認為這些圖像是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讓兒子賴盈熙知道母親認同自己。

擺攤的過程中五歲的賴盈熙也會幫忙顏亦慈介紹商品,自信地介紹陶器的製作過程,陶器上的塗鴉又是哪些他在生活中看到的動物。顏亦慈也笑著模仿在市集中遇到的客人,大多看見陶器的第一眼都會是狐疑的,在了解是小孩子的塗鴉後會是驚訝的表情,最後再掛上和當初自己第一次看到四隻腳的孔雀一樣的笑容。

照片

母子顏亦慈與賴盈熙一起到市集擺攤。 攝影/許鍾云

從事影音製作行業的先生Isaac在比較空閒的假日也會到市集幫忙擺攤,在顏亦慈忙著與客人介紹時照顧鬧脾氣的孩子。顏亦慈從收入穩定的美術館行政人員改行到市集擺攤,固然會減少一份固定的收入,但Isaac認為夫妻之間有時需要互相妥協,在自己忙碌的時候顏亦慈也會多照顧孩子,在「小孩畫畫媽媽製器」中自己像是個從旁協助的角色,例如在擺攤時幫忙顧孩子等。

推廣親子合作

顏亦慈認為透過小孩子的圖像做成作品再變成經濟活動的過程是有趣的,也明白「小孩畫畫媽媽制器」的定位可能是短暫的,因為等兒子賴盈熙再長大一點,作畫越來越寫實,會因為需要的做工較細緻,而不適合轉印在陶器上。

照片

兒子賴盈熙現階段創作開始寫實化。 攝影/許鍾云

於是未來顏亦慈會嘗試推廣「小孩畫畫媽媽制器」的親子互動,在擺攤的過程中,有許多家長會詢問有沒有開班製作陶器的課程,希望也可以將自己小孩子的塗鴉轉印。顏亦慈認為這很有意義,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也對孩子表達認同他的創作,預計二〇二〇年開班授課,讓家長們帶著孩子的塗鴉轉印到陶器上。

採訪側記

用製作陶器的方式寫日記,把自己與孩子的共同回憶轉印在陶器上。顏亦慈進行的不只是自己想做的事,同時也認同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增進自己與孩子的互動。從「小孩畫畫媽媽制器」中,我看見的美是認同,在母親顏亦慈的認同下,兒子賴盈熙才能如此不受限制的創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