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中央研究院 開放日後的 學習資源探索

2019/11/27 00:12
4,187次瀏覽 ・ 5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4
檢舉

行三里路  讀萬卷書
意猶未盡的學習之路

照片

每年 10 月的中研院開放參觀日,是國內最盛大的科普盛會, 自從李遠哲院長啟動科普教育的推廣以來,中央研究院「OPEN HOUSE院區開放活動」歷經翁啟惠院長與現任廖俊智院長的承繼,到今年已經邁入第22年。

廖俊智院長在2016上任之後,在2017年推出了中央研究院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系列,加強了科學普及、內容行銷的雙重功能。

照片

《研之有物》2017 年 4 月上線後,就獲得媒體與網友支持,並獲得了政府傳播獎的肯定。

回顧今年的中央研究院開放日,院內 31 個院所、研究中心,精心設計了超過 300 場精彩的科學、人文展覽與科普講座。
今年四月10日中研院與全球連線,公布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本次院慶也特別加開黑洞主題特展,希望激起更多民眾對科學的興趣。據統計,今年參觀人次上看20萬,再次刷新去年中研院90週年院慶16萬參觀人潮的紀錄。
在今年的活動中,值得慶幸的是有更多的青年學子,在教育工作者的用心引導之下,有機會提早探索最尖端的科學研究領域,為後續的臺灣競爭力向下扎根。根據中研院公佈的資訊,今年共有近90組學校機關團體事先報名參加,總計4,880人,新竹市曙光女中附設國中部一行560人為人數最多的隊伍,最遠為來自高雄的道明中學、正興國中、四維國小。這些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不受限於地理上的距離,著實的另人敬佩。
中研院是國內最高的學術殿堂,但絕對不是學術的衙門。一般社會民眾只要由三個世代的大門,走進中研院人文、數理、生科大道,就可以在開放日聆聽由各領域研究專家的現身說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科普知識。只要帶著好奇的心、求知的腦袋、發亮的雙眼,確實會讓人大開眼界。

三百場的演講與展覽當然不是一天之內可以盡收眼底的,除了院方提供的攻略可以預作報名與準備之外,意猶未盡的來賓,或是錯過開放日的訪客,也可以輕易的經由中研院網站進入《研之有物》編輯群的百寶箱,這裡面累積了數百篇的專訪:
從外太空到內子宮,從天文的黑洞到地理的環境氣候,從人工智慧到藝術宗教,從經濟投資到政治現象的解讀、從數位科技到音樂人文…,
像是:音樂人工智慧是新發展的熱門議題,包含自動採譜、音樂生成、機器鑑賞,有了人工智慧小幫手,你會發現當音樂遇上科技,原來這麼有趣。

對於閱讀文獻比較吃力的朋友,也許另一組寶藏就藏在展覽館裡頭了:

1.民族所博物館

照片

開館時間:週三、六、日9:30~16:30
從胡適公園站下車,是中研院最早期的大門。進入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人文大道。人文大道左側第一棟就是民族所,一樓的博物館有三個常設展,包含了20~30年代西南少數民族展、漢人民間信仰與原住民文化展區。另一個特展區目前正展出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

2.歷史文物陳列館

照片

開館時間:週三、六、日9:30~16:30

收藏超過36萬件的歷史文物,國寶數量較故宮更勝一籌,加上品項多來自於民間,有別於故宮是以宮廷藝匠之作為主,內容更是多元豐富。

3.嶺南美術館

照片

開館時間:週二~五12:00~17:00 ;週六10:00~17:00

展示了晚清嶺南畫派作品。
有感於中研院內硬體設施雖日新月異,但藝術氛圍似有不足,中研院在前院長李遠哲籌劃下,成立了嶺南美術館。
台灣著名的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教授不吝捐贈,加上其它收藏家、畫家共襄盛舉,嶺南美術館共受贈名家藏品一百二十餘幅,內容以嶺南畫派開宗大家為主,而以廣東其他近代名家為輔,亦包括歐教授本人作品,作為籌設美術館之奠基。
「嶺南畫派」,也被稱為「折衷派」,折衷了古今中外繪畫精神與技法之大成,成為近代書畫的創新力量。(《研之有物》文稿)

4.胡適紀念館

照片

開館時間:週二~六 9:00~17:00

無論你是文青、知青、革命青年、潮青、語錄控或建築控,在這裡都能找到興味盎然的滿足。對外開放參觀的胡適紀念館,邀請你與胡適先生來場穿越時空的交流。(《研之有物》文稿)

照片

圖:在民族所前面的階梯上,老師正為學生們對剛剛聽完的演講內容摘要重點,用心程度另人驚艷!

照片

對藝術人文空間的喜悅,不分年齡。

南港社大 公民記者 優客 中研院報導 2019.11.26.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