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水利署河川日遇上全國NGO水圳論壇

2019/11/08 13:28
2,831次瀏覽 ・ 14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圖/文 生態工法基金會

照片

 

照片

今年在花蓮舉辦的2019全國NGO水圳論壇,與水利署河川日聯合籌備發表,這是公民團體首次嘗試與公部門策略同盟,從過去的分庭抗禮到能夠攜手合作,也讓各界對於進行中的鱉溪復育計畫相當好奇。10月18日的水圳論壇,一方面邀請部落、相關部門、計畫工作者、花蓮公民團體的關鍵人物分享推動公民參與的經驗,一方面也設計了公民審議活動,讓不同背景的與會者互相激盪,一起思考水環境經營治理的重要命題。

#水環境的根本價值
當前的河川管理偏重於水利防洪,導致親水與抗水的價值衝突。工程師與公務員致力於滿足社會對水安全的期待,然而築堤圍壩的硬工程手段,卻改變了河溪環境原有的面貌與功能。

溪流出山入海,是陸地生命的泉源。從水源涵養與微氣候的調節、土砂的自然運移與氾濫沖積、魚蝦蟹螺的生活棲地,到自然景觀與文化意涵,都是溪流無可取代的生態價值,也是人類生活產業發展的基礎。如今,溪流的生命力卻被高強度的堤防與固床工所取代或隔絕。

#河川管理的新態度
面對極端氣候逐漸成為常態的當代,台灣社會必須正視水泥工程的極限,學習尊重體會河川的整體價值,而負責任的水利工程師與河川的管理治理機關,也要積極回應公民的進步價值、尋求順應自然的調適管理作法。

河川復育需要環境永續的宏觀視野,然而政治文化長期缺乏理性溝通基礎,造成決策者、執行者與監督者之間權責混亂、在地參與難以落實。在思維轉換的過程中,政府需要與公民對話,公務單位內部需要釐清責任、與其他單位需要任務協調、與民意代表需要價值溝通,這些都是相當關鍵的新功課。

#公民參與的在地實踐
水圳論壇中,第九河川局、花蓮林管處、荒野野溪小組與在地組織接力分享,呈現出花蓮推動公私協力的企圖與策略。不到兩年的經驗成果,已經讓公部門在業務推動上更貼近了所謂的公共利益,而非僅是服務特定價值、或是特定權益關係人的喜好。

在這些過程中,公私部門之間的資訊對等、會議有效性、參與者代表性、專業度以及溝通的誠意,決定了公民參與的品質。在此基礎之上,如何維持平台運作背後的隱性行政成本、如何建立審議素養以面對未來可能有所爭議或有意見衝突的議題、以及如何使流域共管平台機制化以面對人事更替,都將是下一階段的課題,有待各領域的夥伴們一同在行動中發掘問題、找尋答案。

#流域共同管理與資訊公開
面對河川環境管理的新挑戰,副署長代表水利署展現積極革新的態度,承諾將會進一步研議與推動河川治理規劃報告的全面公開、檢討地方說明會的辦理方式,也提出了透過河川環境管理計畫對齊跨單位在流域管理上的目標,與其他單位合作推動流域共同管理。

承著花蓮以及各地河川守護者的努力,我們將持續追蹤、倡議河溪相關調查與規劃報告的資訊公開,進一步研討結構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法,試圖從河相與社會文化等生態系服務的觀點,打破水利建設的快速流下思維。我們希望更多人關注水利單位的工作,一起參與恢復台灣的河川生命力!

---
延伸閱讀:

→【世界之眼】歐盟都市河川復育與公民參與: https://reurl.cc/K6da4y

→曾老師推薦書:《可操作的民主:蘿蔔規則進村記》談如何透過議事規則學習開會、學習溝通討論、學習民主。

→加入「生態工法基金會FB粉絲團」,一同分享你的看法!(原文連結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