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河溪學院》河溪魚類的生存困境與挑戰 課程紀錄

2024/06/24 16:53
2,81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台灣河溪網6月4日邀請到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劉奇璋副教授分享「河溪魚類的生存困境與挑戰」,以實際發生在台灣各地的案例點出棲地破壞、外來入侵種、汙染及過度捕撈等淡水魚類遭遇的困境。

棲地破壞是淡水魚面臨的生存困境

提到棲地破壞,多半會先想到工程對河溪產生的不良影響,而生態檢核機制就是為了減輕公共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之負面影響,由生態團隊協助瞭解工程涉及之生態議題與影響,評估可行性及應對方案,將生態保育之概念融入工程方案。在實際發生案例中,仍有生態團隊產出報告未能反映工程預定地生態現況,因此建議建立生態檢核團隊的品質控管及退場機制,以確實為生態把關。

在食水嵙溪,為了確保河川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實施封溪護魚,禁止採捕水產動物。可是,由地方政府辦理的公共工程,因中央補助經費未超過百分之五十而不需生態檢核,結果在沒有經過審慎生態評估下,於河道中進行治理工程,直接破壞魚類棲地。

現在工程常見砌石護岸,但砌石從何而來?真實發生的案例是將鄰近河道中的大量石頭挖起作為工程砌石,並未真的維繫生態所需功能。對原以溪石為家棲息的生物來說,反而失去覓食、躲藏及繁衍下一代棲所。

除了工程對河溪棲地造成影響,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是為滿足人的使用需求,河溪溪水常被大量取走,如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使得原本河道乾涸。因此,老師也問到,「每個人都可以和河搶水,水權是誰的?該怎麼合理分配才能兼顧人與生物的需求?」

 

任意放流原生魚類也會影響生態

台灣的淡水魚同樣受小盾鱧、線鱧及大口鱸等自其他國家引入的外來入侵種影響。但即使是台灣原生種魚類也不能任意放流,因為當牠們被放到原本沒有分布的河溪中,可能會變成跨流域(島內)入侵種,影響當地魚類生態。如自然分布在東部,卻在西部被發現的 何氏棘耙、高身白甲魚;分布在西部卻被放到東部的竹篙頭、粗首馬口鱲、臺灣石賓及明潭吻蝦虎。

最後,奇璋老師也分享溪流魚類是一可再生的資源,經營管理策略需要以科學為依歸,在評估環境乘載量、最大可持續性捕獲量後,若有過剩的魚類資源可合理使用。可惜的是,目前淡水魚的基礎資料相當缺乏,需要更多人及資源投入。

照片

----

★2024/7/2 河溪網將邀請 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來分享「河川復育入門」,將透過案例介紹,幫助學員了解河相、水文及生態等營力與動態對於河溪復育的重要性!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參加。

★台灣河溪學院 系列課程全紀錄 https://www.twrna.org/minutes (一次全收看!)

(此系列13堂課程已全數開放報名,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另提供課後2週影片回放 )

★歡迎追蹤我們的粉專IG,以獲得最新消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