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工作室 紙摺靈魂與文化
【記者張瀚尹、王予辰/台北市報導】「用心的心,象徵的象」心象工作室由李永瑞與吳權慧組成,他們致力於將文創結合原住民文化、以摺紙的方式還原原住民十六族之服飾,且摺紙書的內頁分別以中英日三種語言介紹原住民十六族,向世界推廣臺灣原住民族群文化,推廣出國際,同時以教學的方式,回饋給原住民。
為傳承文化 促創業機緣
「心象工作室」負責人李永瑞,曾擔任「影響行銷公司」創意總監。該公司為美商「華納 」與「英國國家廣播公司」 中、港、台品牌的總代理商。他其在擔任此職位的十六年間常於兩岸往返,指導授權廠商商品美術創作。而現任「心象工作室」創意總監的吳權慧畢業於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工作主要是研發摺紙書《台灣原住民創意紙藝》與繪製「台灣原住民立體卡片」。李永瑞與吳權慧於創世基金會新店分院擔任義工而結緣,該單位主要扶持植物人家庭,給予資源與用心的照護。
兩人因共同的理想成就了現在的心象工作室,因認為原住民是最能代表台灣的族群,因此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將原住民文化結合文創,也藉由自己的創意發想,把文化帶進大眾的生活。他們發覺,自己從以前到現在不斷在做別人的東西,從未停下腳步,想想是否能做出自己的東西、創辦屬於自己的品牌,創業的念頭因而萌發。也因此他們決定結合自己擅長的紙藝,用服飾傳遞原住民文化的價值,再讓此價值走進每個人生活中。
心象工作室創意總監吳權慧親自示範紙藝摺法。 攝影 /張瀚尹
因為希望能將紙藝商品與台灣在地文化連結,他們決定以原住民各族的服裝作為出發點,將原住民文化,以最好辨認的服飾傳承下去。且吳權慧也對摺紙有興趣,於是創業後決定將摺紙和原住民服飾結合,變成商品。然而,起初他們對各部落的服飾並不熟悉,為了將各族的服飾做得精確、無誤,他們跑到台灣各地找資料、請教各族的原住民,努力將圖騰和色彩都做成最符合標準的樣子,例如鄒族女子通常穿著兩截式長袖的上衣、帶著五彩繽紛的彩帶頭巾,因此在做鄒族的服飾紙藝彩帶時,他們特地跑到阿里山一趟,向族人請教服裝最正確的穿法,才知道,原來在服飾中加上彩帶頭巾會更符合標準好,之後才有修正過的、最精確的服裝紙模;另外,太魯閣族的腰帶要放在兩邊,因為他們跳舞時要抓著腰帶甩,這些知識都是他們深入原住民族內才了解到的。
從文創到文化 用心打動族人
然而創業並不容易,在過程中他們遇上了許多難題與挑戰。其中一大難題是,原住民因對於漢人將他們的東西作為商品販賣有些反感,其一是漢人沒有那麼了解他們的服飾,很有可能會出差錯,再來是原住民會認為漢人在跟他們競爭市場,甚至是在消費他們,因此心象工作室在剛開始就特別注意這點,因他們理解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文化被不當消費,這也是同理心的一種。吳權慧說:「在認識原住民紙藝老師們時,她們非常友善,也很高興有人設計這樣的教材讓她們教學,當然,老師們起初也會觀察我們的執行方向,後來經過相處與合作和溝通,目前是完全的信任,這是我們的榮幸。」經過他們的努力,漸漸地越來越多原住民看到李永瑞和吳權慧的真誠,也願意去接受。且他們發現這個東西是沒有做過的,因而有了新鮮感,心象工作室於是開始輔導原住民老師教摺紙。
成立初期,他們將重心放在立體卡片上,摺紙只是搭配著販售,但後來他們發現消費者更喜歡摺紙,起初被看好的立體卡片反而滯銷。吳權慧說,民眾偏好可愛的東西,立體卡片中人臉的畫風相較之下寫實,因此不符合大眾的口味。他們只好改變策略,著重紙藝發展。同時他們也提到,很多消費者會問他們:「為什麼紙上的人臉都沒有表情?」李永瑞舉了 Hello Kitty 的例子,不在紙上畫表情是因為他們希望能讓消費者去詮釋人物的表情與心情,消費者想怎麼解釋都可以,它的狀態是每個人自由賦予的。
沒有臉部表情的紙藝,留給大眾自由詮釋樣貌。 圖片提供 /心象工作室
李永瑞也說到,在創作出來之後,他們曾拜訪烏來的「泰雅民族博物館」,與一位泰雅族編織老師結緣。因心象對原住民服飾認真研究,像是肚兜、腰帶等微小的細節都依照不同族群來還原,將各族服飾毫無差錯的做成紙藝,因此那位泰雅族編織老師對他們說:「你們的東西已經不是文創,而是文化!」李永瑞認為文化的傳遞是終生的事,因此最重要的,是將文創變成文化。「深耕在這塊土地,我們為什麼不做這塊土地的東西?」吳權慧說,原住民是最接近大同世界且團結的族群,他們尊重自然、尊重人,也就是因為這樣,心象工作室才那麼努力地想把這份將原住民文化推廣出去的精神傳遞下去。
以紙藝作品呈現阿美族服飾圖騰。 圖片提供 /心象工作室
洄游計畫 相互連結
因唯獨紙張是原住民文化沒有的工藝,李永瑞與吳權慧認為紙藝是具有意義、值得發展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不會讓人覺得他們以「原住民文化」跟原住民競爭市場。再者,運用了原住民文化的元素,更該思考如何與他們連結,因此有了「洄游計畫」的想法。 「洄游計畫」中,洄游就等同於回饋。因為是原住民文化,心象工作室設計出作品,並決心與原住民族群共享經濟,他們以優渥的報酬,輔導原民加工紙藝作品,培育師資。
心象工作室認為,他們該做的不只是設計,而是要思考設計出的「東西」與「人」之間能有什麼互動。作為商品,希望與部落共同創作,他們將服飾紙藝的摺法作為教材教給原住民,原住民老師邊摺邊將他們的在地故事推廣出去。心象工作室不曾忘記初衷,期望以此讓全世界更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
心象工作室希望將摺紙藝術作為文化教材去分享,他們在新北市與台中市、台東縣的原住民族部落大學中開班,培訓紙藝師資。至今已有八十多位,而其中有七成是原住民。這些教師在各地博物館、圖書館、學校等地,已舉辦超過七百場次的摺紙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學生學習摺紙。 圖片提供 /心象工作室
施比受更有福
心象工作室結緣的原住民,多為在校擔任族語老師與文化推廣的老師,對於自己文化的熱誠與使命不在話下。因文化課最需要的就是能與學員互動的教材,所以當老師們看到「心象」推出的紙藝,眼睛都為之一亮。於二〇一七年至今,已合作了近三年,在合作方面「心象」秉持著「回饋與感恩」的心,做到實質上的「經濟共享」。
因為有這麼美的文化,他們才有機會到各不同的族群,欣賞不同的原住民服飾,也是在經過對每個族群服飾的詳細觀察後,才有《台灣原住民創意紙藝》這本摺紙書的誕生,在每張 A4 大小的紙上,有著事先繪製好的折線,將它們一個一個剪下後,黏貼好就會是生動的立體紙藝。紙藝老師中,也有許多屬於「都市原住民」,他們缺少與部落的連結,有些甚至不會自己族的問候語。當他們看見遇到《台灣原住民創意紙藝》的時候,都感動地說,因為有這份紙藝,讓她能做與自己的文化、身份有關的工作,因此非常感謝他們!
「設計不是難事,而溝通需要用心」吳權慧說設計一定會與人接觸,也發現,他們能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才是感到最有收穫的部分。例如與他人的互動中,體認到文化的不同,使她在透過溝通去理解他人的想法中,培養了自己的同理心。而李永瑞認為,因心象工作室經過許多考量、想法才開始了他們的摺紙藝術,出發點夠深,就能夠從中看到生命價值。因此,即便付出許多時間,甚至砸下所有退休金也不覺遺憾,反而更覺值得。
心象工作室表示,未來會繼續在紙藝上深入耕耘,他們保有初衷,希望能在不妨礙原住民的情況下,繼續互動、共同製作,達到不影響原住民本身的文化和工藝品的商機,也不強行施加東西或壓力在他們身上,卻可以讓雙方互利、共存的平衡點。此外,因他們對立體有概念,能在紙張上做出變化,讓人物更加生動活潑,因此希望未來能將立體書發揮在原住民文化,吸引更多人購買,並瞭解原住民族的服裝,實現「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特色。
創辦人李永瑞與創意總監吳權慧。 攝影 /張瀚尹
採訪側記
當天與心象工作室約在他們於迪化街的寄賣櫃位,是原住民咖啡廳,那裡除了心象的作品之外,也陳列許多部落族人的作品。我們一到裡面就不停大呼:「好美,好酷!」深深被作品吸引的我們,更想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採訪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心象工作室對原住民文化的熱情及對摺紙文化的責任心,對於他們願意花費時間與金錢,並願意把收穫回饋給原住民,感到相當敬佩及感動。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