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體育班 讓弱勢孩童在球場上綻放笑容
【記者鄭芊芷、劉俐君、蔣昕蒨/台北市報導】曼德拉曾說,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中華基督救助協會創立的1919陪讀班中,有一個假日體育班的活動,讓弱勢孩童能在週末參加免費的籃球培訓。位於台北中正區的惠林體育班就是其中一個,十三位孩子在團隊中不僅學到籃球技能,還在教練、助教的陪伴下,學習溝通合作、永不放棄的精神,在球場上綻放自信的笑容。
結合資源 關注弱勢孩童身心發展
在綠色的室內籃球場內,哨音響起,孩子開始隨著教練指令邁開腳步。他們在運動的過程中越來越熱愛籃球,雖然會時不時抱怨一聲訓練的難度,但還是會努力完成教練的指標。在球場上,他們留下的,是歡聲笑語和輕易不言放棄的精神。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不斷地練習,讓自己的球技變好,這就是假日體育班的常態。
中華基督救助協三年前開始在全台已經運行九年的國中陪讀班中,增設假日體育班,吸引對籃球有興趣的孩子加入。假日體育班的籃球課程,除了教授孩子籃球技能,更要培養他們遵守活動規範、聽從教練指導以及如何與團隊中的他人進行人際互動。救助協會主任梁佳宏認為,經濟弱勢的家庭,讓有些孩子在生命歷程中,缺少一個重要他人的角色,而他們恰恰能在球場上模仿、學習到教練與助教的正向行為。
勞倫斯體育公益計畫在全台開設的假日體育班分佈概況。
目前,假日體育班在北部的台北、新北、新竹有三個班級,由台電女籃教學, 在台中及彰化三個班級,則由明道大學的校籃球隊指導,南部邀請了長榮大學校籃球隊對台南、高雄的兩個班級進行培訓,總計一百六十三位學生。
課程結束後,惠林體育班的學生、教練、助教及陪讀班老師一起合影留念。攝影/鄭芊芷
位於台北中正區的惠林體育班裡的十三個孩子,大部分就讀附近的長安國中,平日放學後就在惠林陪讀班學習,週六則參加固定兩小時的籃球課程。教練陣容由四位台電女籃的成員組成,在一學年十五堂課程中輪流教學。
以身作則 助教和孩子一起成長
在惠林陪讀班老師柴中鳳眼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 — 助教。「教練、所有的贊助單位都是隔一層的。」她說,有些時候孩子不懂教練在講什麼,助教在吸收之後能成為孩子和教練之間溝通的橋樑。助教不偷懶,和孩子們一起訓練,請假也有嚴格的規定。週六課後,也是助教帶領孩子們反思自身的不足,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助教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中也改變了學生的態度。助教陳予祺就說,有一位女學生一開始對整個活動很排斥,也比較情緒化,常常跟人家產生爭執、衝突。「到今年,她的參與度越來越高,跟同儕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好。發生衝突不會像以前一樣就動手打起來,會先用講的,或先來找我們。」
另一位助教黃子宣,愛好打籃球,從籃球名校松山高中畢業,現在在神學院唸書。她也看到了學生的改變。「有幾個女生吵架到,在球場上不傳給對方,不喜歡跟對方溝通。必須在場上把她們拉下來,在旁邊跟她們溝通,再放她們回去,好像沒有什麼用。」她說,但有一天那幾個女生上完籃球課回來,就突然合好了。她覺得是因為球打久了,她們逐漸學會了放下自己、互相配合。柴中鳳也說,孩子們情緒控制的能力提高很多。去年有幾個孩子,會因為別人不遵守球場的規矩,就離開球場不玩了。「其實我剛剛看到同樣類似畫面,他居然可以深呼吸,教練和他解釋一下,他就可以微笑地開始玩。這個就是很大的改變。」
助教黃子宣在和學生們討論分組對抗賽的戰術。 攝影/鄭芊芷
孩子把練習當獎賞 擁有學習的目標
惠林陪讀班在每學期初的座談會上,都會和家長介紹本學期的特色課程供選擇。學生想要參加假日體育課程,也需家長簽署同意書得到許可。但不免有些家長,在課程進行中間提出疑慮,擔心這項「玩樂」活動佔用孩子太多時間,影響課業。
為避免與學業發生衝突,除了和家長溝通之外,黃子宣和陪讀班的老師想出了「把練習當獎賞」的辦法。孩子在完成課業之後,每週的二、四晚上有半小時的練球時間,其餘時間也可以自主在陪讀班的地下室練習,讓練球成為學習的動力。
除此之外,陪讀班還為孩子們親手做了運動褲,而孩子只有經過課程訓練、自主練習,達到一定標準的才能擁有,以這樣的獎勵方式提升他們的榮譽感。柴中鳳補充道,在學校中也看到了孩子在同儕中的改變。家長也樂意見到他們減少了很多玩手機的時間。「否則他們放假在家裡都在滑手機,或是在街上游晃,可能也為社會無形中減少了一些問題。」
助教幫助學生進行一對一籃球對抗練習。 攝影/鄭芊芷
團隊的力量 讓孩子在球場中迎難而上
惠林陪讀班的孩子畢竟沒有受過正規專業訓練,「與其說是打籃球,更像是玩籃球」教練張詩婕坦言。一開始,教練們都會先讓孩子們熟悉籃球,慢慢再帶進技術性的東西。在青春期的孩子,會排斥、抗拒他人灌輸的東西。但教練在球場上帶領紀律,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柴中鳳欣喜地發現孩子們從原來兩兩小團體、紀律鬆散,開始認同球隊這個大團體,願意遵守紀律。
助教陳予祺和孩子們一起打籃球,就像孩子的大哥哥一樣。 攝影/鄭芊芷
而在教練看來,孩子們最大的改變是學會不放棄。在每年九月,全台假日體育班的孩子還可以參加為他們舉辦的一次正式比賽,展現自己的成果。惠林足球隊因為整體年齡偏小,第一屆的比賽上場很快就輸了,到了今年的第二屆,雖然依舊是和強大的對手進行對抗賽,在球場勇敢的表現卻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雖然只得到四分,但得分的時候全場都有幫他們歡呼」張詩婕笑著說。此外,惠林籃球隊也獲得了趣味競賽的團體冠軍。
惠林籃球隊獲得勞倫斯體育公益競賽中趣味競賽的團體冠軍。 攝影/ 劉俐君
惠林籃球隊隊員小圻回憶大家參加比賽時緊張的心情,表示大家都會怕,不知道輸了怎麼辦。老師和教練就會說:「你們就盡力打,打出來就是對你們最大的進步,對你們的交待。這場比賽是為了檢視自己,而不是為了拼輸贏。」她隨後笑著補充道,「當然還是會有想贏的心情。」
在摸索中前進 讓孩子享受運動的快樂
不僅孩子接受訓練,假日體育班的教練在正式授課前,也需要經過為期三至四天的培訓。假日體育班實際上是勞倫斯體育公益計劃的一部分,由台灣賓士贊助,為期三年,經過評估選定與救助協會合作,邀請國外講師進行體驗式教學,讓未來要參與計劃的教練、老師懂得如何通過活動建立和孩子的關係、養成團體規範。
教練張詩婕在課程開始前,會先讓孩子們集合,說明本次課程具體的訓練內容及安排。 攝影/鄭芊芷
「第一年就在討論,怎麼樣可以讓孩子既享受整個活動,同時又可以衡量這個計劃對孩子、老師教練等等的改善。」梁佳宏說,最初計劃的設計,是讓孩子在每次課程結束後都寫一份心得。今年就有做調整,把學生的心得融合進反思的部分,保留教練、陪讀班老師的回饋撰寫。在評估方面,原本期初、期中、期末都會有救助協會開展評估報告,透過孩子參加前後做的問卷考察孩子在團體規範、情緒管理、人際互動的改變。今年也取消了期中成果報告的部分。
陪伴孩子成長的大人都願意等待他們進步,「運動改變這件事情拉得很長」。黃子宣說,球場就是人生的縮影。「當你在球場上,不傳球給別人,你平常也不太會理別人。你很喜歡罵教練、裁判,平常也是一個愛罵老師、父母的人。」柴中鳳則說,有孩子看不到笑容,對生命沒有目標,完全放棄,「老師,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下來。老師,我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反正我成績都是後半段」。但看到他在球場展現自信、有活力的微笑,就很感動。
假日體育班藉由不同資源的整合,陪伴孩子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共同伸出援手,讓孩子的未來有目標、有希望。孩子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懂得感恩、回饋社會,形成一個有利社會的良好循環。
採訪側記
拍攝的時候看見惠林體育班裡的孩子打籃球的時候,都非常專心,時常露出笑容。助教和他們的關係特別好,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教練也非常專業。最後分成兩組進行對抗賽,輸的那一組被罰伏地挺身,結果後來贏的那一隊也陪他們一起做,可見團隊關係真的挺好。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