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創作不設限 在黑暗中「觸」發藝術

2018/12/30 20:00
5,163次瀏覽 ・ 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陳雅婷、蔡雯如/台中市報導】在藝術教室裡,趙欣怡抓著視障者的手握著毛筆,在紙上作畫,讓他們體驗筆尖與紙張之間的感受,也教導視障生透過觸摸去感受筆跡。「藝術本身就是每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力,就像教育一樣,不管身上有什麼樣的障別,或有什麼樣不方便的地方,它就是一個人權的問題。」

成立協會 推廣視障藝術教育

當提到藝術,許多人都是以視覺來理解創作,但藝術可以用多種方式學習接觸,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就是透過超越視覺的方式,來推廣視障者藝術教育。

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理事長趙欣怡,是臺灣科技大學建築博士及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碩士,她原本就相信藝術創作不僅侷限於視覺,二〇〇六年時,她接觸到一位盲人書畫藝術家廖燦誠,引發她很大的興趣,疑惑人如何在失去視力之後,繼續進行藝術創作?

在好奇之下,趙欣怡去參觀廖燦誠的工作坊,並對其創作技法做研究、分析創作過程。發現廖燦誠創作藝術的方式,主要會利用觸覺的感官來代替眼睛,他會用手丈量紙的長寬,並用紙鎮輔助定位。

在研究的過程中,趙欣怡因緣際會認識了很多視障的公益單位。因為她的美術教育背景,以及想要瞭解更多視障者的社會資源,趙欣怡於二〇一四年創立了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希望藉由更多人的力量讓大眾關注視障者的藝術教育。

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的人員皆是兼職,許多行政事務都是在雲端上進行,辦理活動或課程時再到現場作業。主要運行依靠的是會員制,來自學校老師或是對這個視障藝術教育議題支持的家長、社會大眾。會員依照繳費多寡分成不同的等級,並依等級享有不同的權益,如參與協會辦的活動可享有報名優惠或免費。

除此之外,協會也與盲人重建院、惠明盲童育幼院合作,開立課程教導視障者藝術創作,讓視障者學習以不透過視覺的方式去創作。

照片

趙欣怡希望透過非視覺藝術教學,讓社會更重視視障者接觸藝術的權利。 攝影/蔡雯如

透過肢體來了解藝術

趙欣怡說,在教導視障者之前,要先釐清他的視力狀況。由於視障者不一定都是全盲,有些是出生就沒有視力,有些則是後天因素造成的。除了失去視力的原因之外,視障者的殘餘視力也是教導的考量重點之一,這些都會影響到視障者對於視覺資訊的理解與接收方式。

在教導視障者的過程中,因為視障者之間的視力條件差異很大,所以協會在規劃時需要顧及很多視力狀況不同的視障者。透過讓視障者利用其他感官,比如聽覺、觸覺,或可能必須靠著身體、全部的綜合經驗,去感受一個藝術事件或是藝術品,這件事情是在設計課程中必須仔細去思考跟規劃的。

「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原則,你要怎麼把我們一般用視覺去引導的教學方式,轉換成是我不依賴視覺,我可以透過觸覺去補足視覺上的不足。」趙欣怡會利用很多觸摸的辨識教材,誘導視障者去摸索,進而理解圖像的概念。在教授中,她也會利用方位、高度、身體的距離來做描述,使視障者知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比如畫水墨畫的時候,趙欣怡先讓視障者去判斷紙張的大小,她教導他們用手去做測量,隨後判斷紙張的中心點,引導他們在心裡面做出紙張的想像,將其分成幾等分來做構圖。

而後趙欣怡會輔導視障者直接用手去抓著筆桿,而不是用平常三點握著毛筆的方式,直接讓視障者去感受到筆在紙張上的接觸面。視障者就可以邊畫邊感受到墨水乾濕度的差別,也可以用觸摸的方式判斷這條濕濕的線條畫了多長。

作品完成之後,趙欣怡會告訴視障者畫出了什麼,但卻不會去糾正他們,因為她認為最重要的是透過藝術創作抒發自我的情感。

照片

透過讓視障者觸摸器材,熟悉相機操作,方便之後接觸攝影拍攝。 圖片提供/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

用情感呈現藝術

趙欣怡分享,有些學生會跟她反應,不只在課堂上,回家也會利用簡單的器材開始做藝術,像是利用廣告傳單剪出他想要的圖案。這讓趙欣怡感到相當開心,覺得他們所做的行動有了意義,學生們將藝術內化到日常生活中,而非僅在課堂中才去創作。

對視障的孩子們來說,美術課是非常新鮮有趣的。因為在家裡,父母親會將他們與尖銳的、較為危險的物品隔離,但是來到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的課程,他們可以碰剪刀、美工刀、白膠等等的工具,讓視障孩子感到很新奇。然而,也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被禁止接觸這些物品,使他們對此有牴觸,變成創作上的障礙。

照片

在製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學員必須自行運用各種工具進行創作。 圖片提供/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

由於協會的教學者不會要求視障孩子創作規定的內容,因而在創作時,視障孩子是很享受過程的。一名來參加課程的孩子戴志杰説:「我覺得來上課程很開心,也學習到畫畫的方法,希望自己能將這種學習的方式用在生活上。」

反之,對於後天失明的成年人而言,因他有過視覺經驗,對創作出的作品便有所要求,心理上的負擔會比較多。即使如此,趙欣怡仍鼓勵後天失明者接觸藝術,「因為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為了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他其實是一種情感的抒發,是讓你自己把對世界的感受,透過一個形式去表達出來。」

營造友善環境

趙欣怡説,國外的學者認為視障者的藝術創作是不應該被侷限的,也認為不應該用明眼人的認知以及標準,來指導他們怎麼理解藝術。所以國外有很多的視障藝術家,他不需要透過學校的教育,而是可以自學來進行藝術創作。不過,在台灣沒有那樣的社會氛圍與社會支持,造成視障者必須依靠學校教育或者社會福利的資源,他們才有機會接觸藝術。

趙欣怡表示:「要讓他平常生活中,就有這些可以接觸到藝術文化資訊的機會,他才有可能再對藝術的創作建構個人想法,也有信心將他學到的,比如版畫的操作技巧、繪畫的操作方式,把他真正的想法轉換出來,否則很多事情都會是很困難的。」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努力推廣,並營造對視障者友善的藝術環境,但還需要更多人的理解,以行動支持視障者的藝術教育。

採訪側記

初次見到趙欣怡,她臉上的笑容與親切的動作,沖淡了不少我們因為第一次採訪的緊張。談論到自身的專業以及學生的藝術創作時,趙欣怡侃侃而談,述說著不少教導視障者的故事,也分享了很多讓她感動的回饋,讓我們對視障者如何創作藝術有了不少的了解,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趙欣怡對待視障者藝術創作的堅持。

延伸閱讀

揮棒打出自信 場上綻放光「盲」

惠光導盲犬學校 讓牠成為你的眼

視障藝術季 讓視障音樂發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