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書店 迷霧裡發現美術博物館
薄霧書店採圖書館形式,入場後店內書籍都可以自由取閱。 攝影/周玉陵
【記者周玉陵、洪婕恩 台北報導】 一本書的封面,可以表現一個設計師的風格;一系列書籍的封面,可以呈現一個世代潮流的變化;而一整間書店的書,可以看見整個設計圈呈現形式改變的脈絡,而這正是薄霧書店店長蔡南昇所要讓大家看到的。薄霧書店就像是一間設計資料的博物館,並引領人們從設計脈絡中,學習如何培養從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面作思考的思維模式。
博物館概念 提供生活裡的美感資料庫
薄霧書店店長蔡南昇本身從事書本設計相關行業,像是陳雪和早餐人合著的《人妻日記》、李志銘的《單聲道》,或是鯨向海的《犄角》等書的書本設計,都是他的作品。蔡南昇說,自己剛開始接觸設計時,其實有許多東西都不太熟悉,比方說各種紙材的選擇及取得方式,或是一些設計概念的演變等,常常想要了解卻不知道該去哪裡找資料。「我覺得我想知道的事,應該還有許多人其實也想知道。⌋已經累積許多知識和經驗的他,希望把這些資源提供給同樣對設計有興趣的人,好讓他們多熟悉不同的設計素材,或是看看不同的設計風格,能在在設計路上找到方向。
而除了以設計相關為主的書籍,店內也有許多生活風格相關的藏書,比方攝影、植物、民俗技藝、時尚美學等相關書籍,讓非設計領域的人同樣也可以在這個空間有所收穫。蔡南昇說:「我們有許多生活風格相關的書籍,假如說你是一個要開店的老闆,你就會知道怎麼選物;那如果你只是單純對某種生活用品有興趣,像是食器,你也可以在這裡看到它的各種面貌。⌋而店員謝小姐也說,在這家店裡常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人,甚至還有漫畫家,能和這些不同領域的人交流,讓她覺得非常有趣。
書店裡除了絕版雜誌,也可以看見發行中雜誌的早期作品 攝影/周玉陵
絕版藏書 貫穿時間軸的思維方式
薄霧書店的特色,除了有豐富的設計藏書以外,更大量收藏了近五十年來的絕版雜誌,如一九八O年創刊的日本男性及生活文化雜誌《BRUTUS》,及介紹日本及東亞各國的工藝、美術和文化傳統的《銀花》等,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除了現今的潮流以外,也了解流行過去的樣貌,甚至在了解整個脈絡變化後,能夠看見未來趨勢。
首先在過去的部分,蔡南昇認為現在許多書店都是在展示當前最流行的書籍,但卻沒有讓人們看見這些潮流到底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因此他相當注重這些⌈過去期刊」的收集,「我不是說只要絕版或是很舊的雜誌我都收,而是要去判斷這些雜誌有沒有保存的價值。」蔡南昇說,老期刊能被留下來,就代表他經過了時光的考驗,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但現在看有價值的東西,必須要在二、三十年後再看,還是覺得很美,而不是覺得過氣或是無趣,才是真的有價值。
他還說,這些期刊其實都是豐富的資料庫,可以從中看見過去的人們是怎處理這些設計和資料,但大多數人卻沒有機會看到這些資料。「所以如果我沒有特別把這些期刊拿出來展示就讓它消失,那不是太可惜了嗎。」蔡南昇笑著說。
當然不只是舊期刊及絕版期刊,薄霧書店也會定期更新當期的書籍和雜誌,而這些新書籍的選書標準,則是以光看圖片就能理解內容的書籍為主,以視覺效果為優先。「我們書店特別的地方就是,同一種東西,你可以看到新的,也可以看到很久以前的,這樣能更完整的去了解一項設計或一個物品。」蔡南昇說,希望大家了解一項設計或物品的過去和現在後,能試著去想想未來的趨勢,培養更多不同角度的思維。
書店與獨立出版聯盟及讀者們共同討論書展主題。 薄霧書店提供
私人沙龍 在薄霧裡邊思考邊前進
薄霧書店的店名,取自「博物」的諧音,希望這間店可以像是博物館一樣,提供給讀者豐富的資料,再加上因為本身喜歡有點飄渺的感覺,才選了「薄霧」作為書名。
而要成為像博物館一樣豐富的資料庫,蔡南昇認為只有豐富的藏書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讓客人了解操作者的一些實務經歷,或是跨領域的知識。因此蔡南昇時常會在書店裡舉辦不同主題的講座及分享會,邀請不同領域的的人來做分享,比方在《戀夏絮語》觀影活動就邀請了影評人黃孝儀來參與座談。
除了吸收知識,蔡南昇也特別強調要帶給讀者「親自體驗」的機會,而這點除了反映在活動的主題上,像是「寫一句日常」活動中,請來社工筠靜擔任講師,教大家手作泡棉版畫及橡皮章;也反映在店內的設備裡。薄霧書店裡有一小塊區域放了好幾本小小的紙樣冊,以及一些書籍的設計封面,讓客人可以認識不同紙質的效果;另外店裡也備有掃描列印用的事務機,方便客人能在店裡使用。蔡南昇說,希望這間店可以成為一種「私人沙龍」的形式,讓大家在這裡交換許多知識和意見,可以吸收到更多面向的新知及觀點,進而獲得更創新的思考模式。
書店目前的經營方式是採入場收費的圖書館形式,並沒有做書籍販賣,未來若是有越來越多的藏書,也會開始釋放一些書籍,讓讀者有機會帶回家。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