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竹編燈籠技藝 傳承大科特色文化

2017/01/14 20:00
5,089次瀏覽 ・ 2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蔡尚秦、沈念慈/新北市報導】踏進泰山區大科社區活動中心,映入眼簾的是竹子編成的拱門和富有特色的牆上彩繪,接著再走近,是歡樂的爺爺奶奶正跳著舞。高速公路興建後,把大科社區分割成兩邊,大片稻田因此休耕,居民重回做燈籠的傳統,結合當地量產的竹子,利用竹編技藝讓社區傳承下去,不僅在每年新北市舉辦的社區營造中榮獲佳績,也讓在地居民為家鄉竹編傳統技藝樂在其中。

照片

理事長蔡黃阿員以居民彩繪牆壁為傲                                                              攝影/蔡尚秦

找回燈籠傳統 竹編技藝再出發

回顧一百多年前,因大科社區盛產竹子,前人經常自己上山砍竹子,再回家加工,而後編織成燈籠,做成祭拜土地公廟的裝飾物,或是媳婦送葬時放的孝燈,久而久之,竹編燈籠就成了大科社區的傳統特色技藝。早期的農耕時代,日子較為貧困,大科社區長輩們還需挑著燈籠到基隆、艋岬換取吃的東西回來。二〇〇四年,鄉長李國書的父親在一次上山砍柴時,看見竹子,突然靈機一動,想起以往家鄉竹編燈籠的傳統技藝,因此,鼓勵當時大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基甫把沒落的竹編燈籠技藝找回來,不要讓燈籠失傳。

剛開始理事長請來了社區長老柯火爐當竹編燈籠的老師,然而因竹編需自己用刀子慢慢撥竹子、再用手編織竹子成燈籠的形狀,一不小心就會割傷自己的手,因此有些居民很快就放棄了。但理事長仍不灰心,挨家挨戶去拜託大家學竹編燈籠,有熱忱的居民也互相鼓勵沒耐心的人堅持下去,這樣的努力,讓大科社區—「燈籠的故鄉」之名再次響起。

照片

社區居民製作的竹編燈籠展示於社區活動中心內                                           攝影/蔡尚秦

居民創意激發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當竹編燈籠越來越成功時,居民們卻發現多年來籌辦喪事用的傳統燈籠毫無變化且無趣,於是社區居民決定從網路上尋找埔里年輕現代化的竹編老師徐昬盛,竹編技藝除了燈籠之外開始出現新的花樣,像是能夠伸縮自如的「雨傘燈籠」,還有實用性高的竹簍與皮包。而在居民的創意激盪下,做出來的竹編皮包都呈現青出於藍的效果,且長年累積之下,擁有更豐富的創意點子,因此從2012年起,開始自產自銷竹編作品。

居民、志工們受邀請到附近各大學校像是明志國小教導竹編課程,現任理事長蔡黃阿員笑咪咪地說,「目前四個學校學生人數有三千多人了呢!」大科社區因爲竹編技藝的特色出現,讓居民之間的感情更加活絡,連年近九十歲的老爺爺對於竹編技藝很有心得,有次特地從活動中心搬用不到的竹子回家,沒想到過幾天,老爺爺就拿著自己編好的籮子捐給社區使用。居民們超群絕倫的竹編手藝,在社區裡源遠流長。

照片

社區居民學習竹編                                                                                    蔡黃阿員提供

屢戰屢勝的社造展 停下腳步重新起飛

不只在社區營造出竹子特色文化,在新北市舉辦的社區營造展中也大顯身手,蔡黃阿員興奮地講述,有一次表演,居民們用竹子編製成轎子,抬著一位男生反串大肚子的新娘,及一位女生反串的新郎,周圍的人拿著大聘小聘和自製的竹編簍子、擔子,還有搞笑的媒人婆,如此逗趣的裝扮就在新北市政府前踩著街,搭配著「內山姑娘要出嫁」的歌舞,現場氣氛熱鬧非凡。

大科社區獨特的作品與耀眼的表現,使他們在每年的社造比賽中屢屢獲獎,並且到處表演宣傳,他們近年來努力的果實,然而在多年的耕耘與發揚,蔡黃阿員在卸任前的日子裡,想要先暫緩全國比賽的繁忙,停下腳步思考如何讓社區變得更加美好。

 

延伸閱讀

藺草文化 編織山腳社區的故事

「原」來這樣做 林南吉巧手做編織

七旬老婦的手工編織袋 串起對兒子的愛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