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茶壽 手編稻桿保溫情
【記者許君蝶/苗栗報導】位於苗栗汶水有一種手編稻草製成的容器,內裡鋪了一層客家花布,塞滿了棉花,保溫效果可達八小時,因為可以保溫茶壺、喝茶長壽之故,故取名為「茶壽」。
茶壽的背後有一個溫馨的小故事,由於民國五六十年代,盛行養十姊妹(是雀形目的一種鳥類),家家戶戶都有養鳥,便用手工編織稻草製成鳥窩販售貼補家用;養鳥風潮退去後,劉玉英女士的阿嬤靈機一動,想說稻草可以孵蛋、保暖,在過去鄉下只能用木柴燒茶,體恤阿公上山工作辛勞,只能吃冷飯、喝冷茶,何不做一個大一點的給阿公放茶壺保溫?結果保溫效果可達八小時,到家做客的客人看了也覺得很新奇,阿嬤也做出興趣,便一直做下去,便有了「茶壽」的由來。
原先的鳥籠是用稻草及塑膠繩編織而成,沒有線條的造型;現代人喜歡麻繩復古的感覺,於是劉玉英女士都改用麻繩,也改良蓋子的造型方便拿取,為了增加實用性,又發明了隔熱墊、奶瓶、便當盒、花瓶等,都是相當貼近生活的用品,一個可以用十年以上,兼具美感及實用性,也是客家人節儉美德的象徵,劉女士說:「現在油電都漲價了,使用這個省電又環保」
一個茶壽的完成,要先到田裡挑選健康的稻草,割稻時要去監工,將稻稈載回家曬乾後還得一束一束割短,剝去葉子,才能編成茶壽的草窩、草蓋,最後還得縫上棉花做成的內襯,平均一個茶壽扣除前置作業,要花費兩天左右才能完工。劉玉英女士頂著老花眼鏡,手拿布袋針,一針一針的仔細的縫,每一針還得用力拉緊,專注的神情流露出了她對著這項手工藝的愛與堅持。
七十三歲的劉玉英女士,為了不讓這項傳統手工藝失傳,經常在家政班、婦女會、社區媽媽學校開班教學,但因為做茶壽不僅要很有耐心,還得耗費許多時間及精力,學徒往往都會半途而廢。劉玉英女士做了三、四十年,雙手長滿了厚繭、關節都已經彎曲變形了,子女們都勸她要休息,但她仍開心的說:「天天都摸稻草,都摸出感情了,還是希望能有有心人能將傳統的手工藝傳承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