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金山是北海岸著名的旅遊景點,背山面海的地形結構,賦予了它豐富的人文風情,在地居民主要以海為田靠海維生,發展出百年傳統漁法,金山蹦火。
火把漁業是早期北臺灣非常重要的漁業經濟,利用火光吸引趨光性的魚群,由於傳統竹製火把的光線較為不穩定,直到日治時期引進磺石加水的化學反應,產生易燃氣體乙炔,一旦點火,就會瞬間產生強光伴隨蹦的聲響,這就是蹦火,蹦火仔的由來。
在日治時代之前,原住民巴塞族都是用這種方式竹製火把就地取材,把他們的頭後面會加煤油拿去燃燒,然後都帶很多種這種頭去組裝,後續日治時代開始之後,就用現在的蹦火仔,用這種方式,用這種火把,它現在就改成是用乙炔的氣體去做燃燒,效果會比較強。我們這邊是有開關,但是這開關就是等於是我們出氣量的大小而已,主要的氣體會從後面有個電石桶,電石桶就是專門在放電石的,然後會插著紅帶,這種高壓管還有水袋會接水桶的開關,這個就是我們的水桶,我們在作業的時候,如果我看要放幾秒、要放多少氣體會跟我們放水,跟他說要放多少的水之類的,然後放幾秒,然後再打開來,水就會流出來流進電石桶裡面,水跟電石產生化學反應產生乙炔之後,就一直到前面的火把,火把的乙炔就是這樣子來的。
隨著捕魚技術進步,漁具也不斷地更新,漁民傾向於捕獲高經濟價值的魚類,這使得蹦火船逐漸減少,如今只剩下最後一艘。
民國四五十年的時候,那時候大概還有四五十艘的蹦火船,但是因為蹦火船所抓的魚群的效益,經濟價值不是那麼高,我們抓的是青麟魚跟苦蚵仔的飼料魚,這種都是當石斑魚的飼料,青麟魚對於蹦火的火焰,牠比較會被吸引,但是其他的不會,其他的魚法捕捉的效益沒有那麼好,如果以單一來捕捉青麟魚跟苦蚵仔來講的話,只有蹦火是最好的,對但是其他的魚法,抓其他高經濟價值的魚種是更好的,所以就是這樣子導致說大家都放棄蹦火。
天色逐漸暗了下來,一同出海的遊客也將見證這項快消逝的捕魚技法,蹦火仔。
我期待看到非常非常多的魚跳出來的感覺,我覺得這很特別,真的沒有想到說原來以前的那個捕魚的方式是這樣的方式,從來也沒有體驗過所以來試試看。
經過兩個多小時怎麼找就是找不到魚群的蹤跡,我們即將煞羽而歸的時候。
魚群循著火光跳起來的動作這叫「吃火」,吃火把它當作牠的食物想去吃它,旁邊看到的這些人,我們都統稱他們叫叉網手,操作叉手網的人,他們會根據火長的指示喊,然後把網子放下去把魚撈起來。
我原本覺得已經快要失望快要結束了,但是忽然間原本想要回到岸上的時候發現,魚群忽然間跳出來,那一刻、那一剎那,整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下一次還會想要再來看,因為這個可能之後就沒有了,所以我覺得這個活動可以一直傳承下去,就是以後可能你只能在地理課本或是歷史課本上面看得到而已。
今天漁獲量應該,應該十幾籠而已吧!有時候魚就會這樣忽然間進來,不然像我們那時候前面找了兩個多小時都沒有找到,後面要結束的時候才進來,但不錯啦!就是,還好有遇到魚。
金山蹦火在2015年被登錄為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期盼未來民眾能繼續保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才能讓這把歷史悠久的漁火繼續閃耀光芒。
淡江新聞 蔡長育 李宜晴 周珮安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