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草坪,教學大樓林立,這裡是清華大學新竹校區,看似平靜的校園裡,卻時不時看見救護車的身影。
腦癌的剋星 清大原子爐
病患送往的這棟大樓裡,有全台唯一研究用的原子爐,這座原子爐不是用於核能發電也不是製造核子武器,而是治療腦癌患者的救援神器。清大原子爐的全名為清華大學水池式反應器,英文簡稱THOR,跟復仇者聯盟中的角色雷神索爾的名字一模一樣,它的存在要追溯回1955年,當年中美兩國簽署原子能合作協定,共同培養核工人才,於是清華大學成立了原子科學研究所,美國協助中華民國建造第一座核子反應爐,不過後來反核聲浪崛起,這座原子爐經過四年轉型,搖身一變成為了醫療設施。
它的基本原理跟核能電廠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目的就是要來產生大量的中子,利用這個中子去把它引去做各式各樣的這個應用。
治療作用中,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硼,硼中子捕獲治療又簡稱BNCT,會選擇硼當作治療的元素,這裡頭暗藏玄機。
硼藥物開發員,淡江大學化學系潘伯申教授說明,例如像碳,它需要有四個鍵結,遠離了四個鍵結它本身就非常的不穩定,可是硼不是,硼它可以在三個鍵結的時候穩定,四個鍵結也可以,所以它能夠根據你的生理條件,跟生化的一個環境,做分子自己結構的調整。
BNCT治療原理就如同木馬屠城記,由於胺基酸是癌細胞的營養來源,因此硼就如同炸藥般包裹在胺基酸內,誘導癌細胞吃下肚,最後透過熱中子束的照射,讓癌細胞中的硼逐一引爆,核分裂產生高殺傷力的α粒子和鋰核,因射程較短不超過一個細胞的半徑,並不會波及鄰近的正常組織,如同導彈般能精準殺敵。
潘伯申教授說明開發藥物需要一些生物的評估,生物測試總共分幾個階段,第一個當然是細胞的測試,接下來就做動物的測試,動物的測試完之後才會做人體的測試,而且做人體測試必須要先看這個東西有沒有毒,才去講究有沒有效,這一系列很花資源,而且這個一直都是我們的挑戰。
羅伯伯是一位腦腫瘤患者,兒子無意間在網上看見這項療法,因此緊急北上求醫。治療前需透過儀器將含硼藥物注射至患者體內,前後需要兩個小時,注射完成就要將癌細胞做精準定位,就開始BNCT的療程,羅太太緊張的心情全寫在臉上,並協同家人們透過監控給羅伯伯加油打氣。
羅太太表示因為羅伯伯曾經動過兩次腦部的手術,他現在又長的話,怕他再動手術身體受不了,這個治療不用再開一次腦部,不用受傷那麼重,因為開一次腦部的話,對他傷害很大。
台北榮總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一瑋說明治療過程的中子軌跡,我們剛剛進去幫病人做照射前有抽了一次血,偵測出來的數值是30PPM,硼濃度會去影響到他照射的時間,所以只要濃度夠高其實要達到治療的效果,時間相對就會比較少一點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看這個剩餘時間,那病人只剩下十幾秒就結束了。
閘門開啟,20分鐘的療程總算結束,工作人員將羅伯伯從擔架移動到病床上稍作休息。
陳一瑋醫師說明反應作用通常不會在治療完以後直接產生,但是有一些病人特別是腦部腫瘤的個案,有時候突然治療回去醫院的時候,頭會有一點脹,會有一點輕微疼痛等等,這個都是腦壓變化的情況,所以在醫院的照護團隊會提供這類病人,降腦壓的處理,來改善他這些可能會產生的反應作用。
清華大學原科中心研發顧問周鳳英教授說他們在2010年8月開始了第一位病人治療,目前已經做完了400多例的病人治療,在這過程中腦瘤跟頭頸癌最多。
台灣BNCT已獨步全球,有很多腦癌患者都希望前來台灣接受治療。
陳一瑋醫師遇過西班牙的病人,是一個女法官,她的腫瘤是長在腦幹的部位,做過兩次加馬刀之後仍然復發,可是經過治療之後,這個腫瘤明顯縮小改善,病人的家屬後來經過一年多仍然寫信來感謝,說他可以帶著太太去這個參加音樂會,對我們台灣的醫療協助他們是感到高度的感謝。
BNCT將攻克其他癌症領域
現在BNCT的治療僅限於頭頸以上的患者,未來希望能擴大範圍,讓其他癌症類型也能接受BNCT的治療
周鳳英教授表示,他們也做了幾位肝癌的病人,全世界肝癌的病人非常多,現在大概有95萬人,肝癌幾乎沒甚麼藥物可以治療的,據國際衛生組織WHO估計到2040年肝癌的病例會增加56%,也就是說一年內可能會有1.4億的病人會罹患肝癌,現在BNCT就著重在肝癌藥物的研發,已經完成了小型動物、大型動物,希望趕快推進臨床為肝癌病人開拓新的治療方法跟希望。
期盼快捷通道 即早治療
2023年6月,清大原子爐取得衛福部的正式醫療器材許可證,但申請資格僅適用於恩慈療法的患者,而所謂恩慈療法就是指已無其他治療可用的病患,但恩慈療法必須經過冗長的公文申請。
陳一瑋醫師認為公文的申請往返,有時候非常耗費時間,而且有時候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對這些已經是癌末的病人,往往沒有辦法接受這麼長的時間等待,所以希望政府的衛福單位,可以針對這個治療的特性,給我們更加方便的系統,才不會對病患的生命造成一些延誤的狀況。
台灣與日本是現今全球唯二能執行BNCT的國家,不過台灣BNCT還停留在臨床試驗,治療費用無健保給付,設備也需精進成較於簡便的加速器,要成為正式醫療還需要跨團隊的整合,才能即早翻轉罹癌患者的人生。
淡江新聞 蔡長育 馬采歆 李瞳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