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斗發芽的夢想 田野勤學種植大豆宣導食農教育
【蕭意欣/彰化採訪報導】
陳光鏡返鄉種植大豆。(圖田野勤學提供)
在彰化縣北斗區,遠離繁華和喧囂的城市,純樸的鄉間有一片綠油油的田地,放眼望去,全部都種著大豆的幼苗,在陽光和水的滋潤下長出一顆一顆的黃豆和黑豆。這裡是田野勤學的基地,也是田野勤學創辦人陳光鏡、蔡慧璇夫妻開始描繪他們夢想的地方。他們想將自己栽種的大豆產銷到全台灣,並且讓民眾知道他們一直推廣的自然友善耕種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陳光鏡出生在北斗,出社會後便前往桃園從事科技工程,在那時認識了同一個故鄉出生的太太,經過相處,兩人在確認彼此的感情後便決定要結婚,而那時的陳光鏡還沒有想到自己會放棄在桃園的工作回家鄉種大豆。
陳光鏡第一次接觸到農業是在2013年,當時意外結識了日本的友善農業工作者,至此之後,他便常常利用休假時間到各地的農田走走,正式開啟了農業的旅程。過了兩年,陳光鏡在嘉義租了一片土地,正在苦惱要種甚麼的他,受到好友的建議,以及不想跟其他農民一樣種稻的決心,經過一翻思量,大豆成為他耕種的目標。陳光鏡表示,種大豆的優點有兩個,一是用水量比稻子和玉米少,二是目前台灣的黃豆有九成是從國外進口,而國進口的都是經過基因改造的黃豆,他們種的是非基改的黃豆,只要品質有顧好,就算價格比進口黃豆貴,也一定會有人願意買。
在2016年的時候,陳光鏡和他的妻子仍時常在上班地和田地間奔波,而當時他的大女兒已經出生,妻子也懷了第二個孩子,在照顧孩子、工作上班和種田的生活中,他不禁問自己:「這麼累的日子真的是我想過的嗎?」兩人在經過討論後,毅然決然的辭去工作,帶著孩子回到它們倆的故鄉繼續種大豆。起初他們的父母還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不解,明明有大家都想擁有的工作機會和薪資,為甚麼要放棄這樣的大好機會呢?但陳光鏡已經下定決心,要用自己親手種的大豆來得到大家的認可。
但陳光鏡種豆的過程並不如他想像的順利,在最一開始的階段就頻頻遇到困難,因為嘉義和彰化的土質不相同,為了要找出適合彰化土地的種植方式,陳光鏡可是吃足了苦頭。而成功的栽培出幼苗後,如何讓它順利的長出黃豆和黑豆又是下一個課題,非基改大豆不比基改大豆好種,需要長久的照顧以及適當的水和陽光。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收穫了第一批的大豆,卻發現跟他買的客人屈指可數,就算用送的也送不出去,後來他發現,大家並不是對大豆的接受度低,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要如何料理大豆,在得知這個情況後,陳光鏡決定要推行「田野食譜」,這個食譜裡的每一道料理都是用大豆搭配其他食材做成的食物,一來能增加田野勤學的曝光度,二來還能幫助不知道如何料理大豆的民眾做出好吃的料理。
田野食譜讓民眾可以依照步驟做出大豆料理。(圖田野勤學提供)
陳光鏡在發展大豆之餘,也想用大豆讓大家了解食農教育的重要性。他在2020年發起了「野學校:一個生態食農教育基地計畫」,將生態、美學、飲食結合。他開始到各地的學校演講,一邊介紹田野勤學,一邊倡導食農教育的相關知識。陳光鏡說:「在一開始只有一兩場演講,結果學校的反應很好,之後就一直有學校邀請我去演講。」除了演講之外,在疫情嚴峻的時候,田野勤學也推出了線上課程,雖然不能讓孩子們實際到場操作,但陳光鏡透過螢幕教大家用大豆做成豆腐,還是能讓孩子看的目不轉睛。
除了線上課程之外,陳光鏡還規劃與當地的家具工廠以及親子餐廳合作,先在工廠取得製作豆腐的器具,再到田野勤學將大豆製作成豆腐,最後到親子餐廳將豆腐結做成披薩,不但讓孩子們玩得盡興,也串起地方產業。而陳光鏡接下來的目標是要舉辦跨領域的黃豆餐會,將各行各業的人聚集起來,利用每個人的領域專業,把大豆製的商品改良,製作出更好的商品。
陳光鏡將生態、美學和飲食結合研發創意商品。(圖田野勤學提供)
陳光鏡創立田野勤學以來,經歷了很多挫折和打擊,但他們夫妻二人堅持不懈,才造就了今日的成就,雖然田野勤學目前是只有五個人的小團隊,但以陳光鏡夫妻對大豆十分執著,他們相信未來一定能讓更多人看見他們這些年努力的成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