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翔 創辦媒體翻轉技職傳統印象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姚斐茜、謝家瑀/臺北市報導】「他們也需要獲得喝采。」《技職3.0》創辦人黃偉翔說。臺灣技職選手們出國征戰、為國爭光的消息不僅乏人問津,也沒有獲得媒體的報導。黃偉翔獨自一人扛著攝影設備,飛到陌生的阿布達比,以獨立記者的身份,為這些來自臺灣的技職戰士們撰寫報導。

社會對於技職生的刻板印象

當年,年僅十六歲的黃偉翔就讀海山高工,卻始終對於書包上「高工」的字樣感到自卑、不認同,他習慣性的將書包反背,使「高工」字樣朝內,以及用立可白將「高工」改成「高中」。從前至今,技職生不斷被社會大眾貼上許多標籤,像是「技職生一定不會讀書」、「技職生一定是八加九」(原意為八家將,為臺灣[1] 一種民俗信仰,但由於不少宮廟以及八家將組織都與黑道有所掛勾,因此在臺灣社會被貼上負面標籤),而黃偉翔也曾經認為,自己技職的身份矮高中生一截。

無論是學校的老師或是傳播媒體,都隱約傳遞著「讀書決定階級」的訊息。因此,黃偉翔認為,對大眾潛移默化的三大主要來源,便是媒體、親戚朋友、師長。

黃偉翔也說道,媒體撰寫社會案件時,偶爾會以「夜校高職生」代稱事主,若長期看來,這著實會讓人們對於「就讀夜校的高職生」產生負面印象;親戚朋友與師長,則在國中選擇高中或高職的階段帶來偌大影響,希望成績好的學生能夠以就讀高中為目標,這也使學生們將「成績不好」與「高職」劃上等號。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高職生的身份有些不認同、自卑,但我認為這是環境造成,而非我們生來就這麼覺得。」黃偉翔敘述技職生在社會結構下所產生的心理感受,以及自我認同的危機。

記者領域的啟發

在求學歷程中,都身處於技職體系的學校,從海山高工、臺科大,直到他考上了臺大機械所,心態漸漸出現了些微轉變,社會擁有比他想象中更多元的價值。來到臺大後,身邊充滿著許多頂尖高中畢業的同儕,黃偉翔清楚看見技職出身的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及優勢。即使語言能力沒那麼精煉或者學歷沒那麼漂亮,但儀器設備的實作經驗卻來得豐富許多,且黃偉翔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有很多面向,絕非只在於主科或是考試之上。

一門新聞編輯的課程,讓黃偉翔開始發現,藉由「記者」的身份為技職人員們發聲,或許可以翻轉局面。另外,還有三個讓他想要開始撰稿的主要原因,校園風氣、太陽花學運以及非主流媒體與社群平台的興盛。

從臺科大到了臺大,黃偉翔清楚感受到校園風氣的轉變。從對於時事沒有太多關心的技職第一學府,到了熱絡於討論社會議題的臺灣大學,黃偉翔也漸漸培養了關心社會議題的興趣與習慣。隨後,太陽花學運,起因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強行通過審查,而反對者認為該協議有損臺灣經濟,並且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在臺灣的政治影響力。由學生以及公民團體發起這場運動,再由學生主導佔領立法院,是臺灣自一九八〇年起,最大規模的「公民不服從」行動。興起了一股年輕人關心公共議題的浪潮最後,傳播模式多元化也使得許多非主流媒體與社群平台興起。比起主流媒體掌握於少數人手中,非主流媒體讓所有公民都成為守門人,而這也成為社會溝通的一大橋樑。

於臺大就讀碩士期間,黃偉翔到補習班打工,擔任課堂導師,清楚看見技職生們拚盡全力,為了升學埋頭苦讀的模樣。讓他深深感知到社會資源、經費、制度的落差,更助長了他想扭轉局面的念頭。

創辦組織擴散影響力

決心放棄臺大碩士學位,黃偉翔於二〇一四年創辦獨立媒體《技職3.0》,期望透過撰寫報導的方式為職人們發聲,試圖慢慢翻轉臺灣對於技職的看法。「與其說是發聲,更像是吶喊。」黃偉翔敘述自己是如何用力堅持自己的信念。

接著,於二〇一八年更創立了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國際技能發展協會)」與多位國際技能競賽選手合力推廣「用技能與社會對話」,並將此作為核心理念,一同為大鵬國小全校師生量身打造「多功能貨櫃展演藝文教室」,使原本閒置的空地,一夕之間成為孩子們心目中最喜歡的美術空間。

大鵬國小的多功能貨櫃展演藝文教室。製圖/姚斐茜

撰稿企圖翻轉不足支撐選手的國家待遇

許多技職好手最終的目標,便是踏上國際舞台一展身手,也就是兩年一度的國際技能競賽。國際技能競賽又被喻為「技職界的奧運」,是世界各個好手交流、展示技能的重要平台,臺灣更是在二〇一九年榮獲「五金五銀五銅二十三優勝」的佳績,名列「世界第四」。其中,臺灣也在此次賽事中,奪得汽車噴漆有史以來第一面世界金牌。

黃偉翔認為,政府並沒有給予技職國手相對應的待遇,例如頂級賽事金牌的獎金落差、兵役減免問題、以及出征前的培訓補助。

國際技能競賽的獎金分別為,金牌一百萬、銀牌五十萬、銅牌三十萬,然而,奧運奪金卻最高可領三千萬。技職選手訓練期間等同為國家奉獻,選拔加上培訓最少要花上三年的光陰,有些人甚至花上五年、七年,而光榮奪牌歸國後仍然要服兵役,是否是臺灣現行制度出現的缺漏與不公?政府在每次的國手培訓約會撥款三十萬的材料費給各職類,然而,工科類一套工具與機具以及平時的耗材,就已遠遠超過補助金額。

黃偉翔了解,比起咆哮「國家對技職不公」,將技職議題帶入公共討論更為實際與有效,並於二〇一八年擔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適時向政府提出建議,讓政策的擬定能夠納入更多元的視角,使技職的角度能夠不被忽視。

2017年黃偉翔跟隨技職中華隊到阿布達比 照片提供/黃偉翔

為國際賽場上的中華隊選手撰寫報導 照片提供/黃偉翔

理想中的技職教育

「技能除了可以賺錢,它在社會上的價值還是有很多維度的。」黃偉翔認為,技職從來就不只是「賺錢工具」,而是可以與社會需求、永續、創新有所連結的。例如,瑞芳高工結合校內不同專業領域的高職生們,推動了「再造重現瑞芳街區:科技紮根、研創成真」計畫,與老街及社區連結項目有前後站立體文史彩繪、地下道瑞芳藝文美展、好漢坡之時間廊彩繪、瑞工橋涵洞整平美化、礦工意象圖製作展出、安全通學廊道之設置及平交道安全宣導製作七項。不只協助在地老街以及瑞芳火車站活化,也改變了老師的教課模式,將教室延伸至在地。

臺灣各地遍佈了許多高職,而不同高職所面臨到的在地問題、社會議題都截然不同,可能是樹林、海灘、食物、人權等等,如何運用技能組合不同的解決方案,是黃偉翔理想中技職教育最別具價值的地方。

「所以很多時候你得一直走才會知道當初努力的價值是什麼,但很多價值不是你一開始努力就看得見的。」黃偉翔從最初,憑著一支筆、一個人為同在技職路上的人們撰寫報導,到現今,與團隊攜手,帶領更多人一同為技職圈努力。

黃偉翔敘述自身經歷。攝影/謝家瑀

採訪側記

受訪者個性爽朗,初次見面便熱情招待記者們到辦公室。辦公室內明亮、裝潢風格簡單,與受訪者颯爽的個性相對應。從語句間,能夠明顯感受到新聞內文所提及「技職生的特色」,正如受訪者所說,對於人際交流熟悉且擅長。在訪問期間,也不乏與記者們聊天,不只專注於講解技職現況,使訪問進行得非常順利。

延伸閱讀

醫起543透過Podcast聊醫聊

林怡廷 帶讀者走進香港東南亞新聞現場

《VERSE》透過紙媒讓文化走入生活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36則報導
2,340則影音
72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2,167
推:
0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2,622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3,358
推:
0
回應:
0
1:47

魚菜禽共生 馮明芳打造自然農場

2024-11-06
瀏覽:
4,261
推:
4
回應:
0
1:38

宜大成立飛魚隊 以無人機發展低碳農業

2024-11-04
瀏覽:
4,488
推:
7
回應:
0
2:27

慢島劇團用偶戲揭熟人性騷擾 為兒童發聲

2024-10-31
瀏覽:
11,773
推:
3
回應:
0
3:05

教室養珊瑚 吳鎧任帶學童進行海洋復育

2024-10-29
瀏覽:
4,414
推:
3
回應:
0
3:17

視障鋼琴師吳承澐 用創作講述自己故事

2024-10-25
瀏覽:
6,195
推:
10
回應:
0
3:50

《和合夢》突破性別框架的跨時代戲劇之旅

2024-09-23
瀏覽:
8,595
推:
0
回應:
0
3:04

譚宸翔 十年浪犬志工 分享認養要領

2024-09-20
瀏覽:
10,998
推:
2
回應:
0

黃偉翔 創辦媒體翻轉技職傳統印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470篇報導,共13,172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470篇報導

13,172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