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霞水裡 尋鱟特攻隊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台中西部的濕地環境,除了著名的高美濕地外,另一處就是,昔日舊稱「水裡港」,的大肚溪口濕地,由於地理環境特殊,造就豐富的自然生態,因此公部門將此處,規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蔡志忠老師說:「在整個台中市的轄區內, 大概就是以,大甲溪到大安溪,是主要的海岸範圍,可是在這個海岸範圍裡面,大肚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一條溪流,特殊是因為,大甲溪的上游是雪山山脈 ,大肚溪的上游是中央山脈,所以這個在這個地方,就形成了台灣,中部海岸線,非常重要的交界線,比如說在大肚溪以北,基本上是以沙灘為主, 大肚溪以南,基本上是泥灘地為主, 所以大肚溪剛好夾雜了這種,泥沙混合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其實是,非常適合「鱟」的環境,來這邊(產)作它的生育地。」
國際保護鱟專家 楊明哲老師說:「「鱟」這個生物它是有,四億八千萬年前, 歷史的古老生物, 它的時間比恐龍還早誕生,目前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突然「鱟」這個生物,又開始變得很紅,「鱟」現在台灣這邊,就是數量非常的少 ,全亞洲都已經在去年,已經列為瀕危物種現在目前只有在香山跟,布袋發現小「鱟」, 那中部這個地區,我們以前沒有找過,是不是有小「鱟」的存在,所以我們帶學員進入,公民科學的觀察,我們會穿套鞋,進到潮間帶,去觀察根據「鱟」走過的足跡,去看看有沒有小「鱟」的存在。」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楊勝欽老師說:「我們這個計畫是,台中市農業局他們,關於濕地明智的利用,做的一個公民行動方案,目的是希望能夠,第一點是把大肚溪口的,原本比較少在活動,或者是對大肚溪口濕地,不認識的夥伴們,能夠提醒他們說,大肚溪口的狀況是怎麼樣。」
國際保護鱟專家 楊明哲老師說:「假如是有「鱟」的地方,像是金門或是澎湖,比較有「鱟」出現的地方,它在端午節到中秋節之間,它成「鱟」會成雙成對,爬上這個沙灘來產卵 ,這個卵會在沙子裡面,五十天之後會孵化,孵化的小「鱟」,會慢慢地爬進這個泥灘地,去生活去覓食,它會在這邊,一邊脫殼一邊的成長,一年初期會脫殼兩三次,通常會長到大概是,這麼大到九齡左右, 等於脫殼了八次, 才會慢慢去深的地方,讓我們看不到。」
活動參與民眾 星野菜菜子同學說:「我是來自日本,今天真的很高興能夠,來參加這項活動,雖然我很喜歡台灣,但是如果沒有來,參加這項活動的話,我可能不會直接接觸到,台灣的植物,還有那個生物等等,我對「鱟」的知識就是,怎麼看公跟母的區別,它其實是分成三個部分的。然後它們一年大概,一兩次會脫皮(殼)。」
活動參與民眾 周慧慧同學說:「今天主要參加,這活動的想法,應該就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大自然吧,因為我生活在馬來西亞,是不可能會去到,親近大自然的那種感覺,所以我就覺得,還蠻新穎(奇)的,我感想最深的就是,踩在泥灘裡的感覺吧,就是陷下去的那種感覺,這是第一次體驗,永遠都不會忘記 嘻嘻嘻。」
活動參與民眾 黃巧汶同學說:「一開始以為蠻好走的,因為去的時候,都沒有什麼問題,腳也不會陷進去,但是回來的時候,就是蠻大的困難,走的時候腳大部分,都是陷在沙地裡面,所以步行是蠻困難的,我們今天來的這地方,本身就是一個,野生生態保護區,主要是對這個環境,不要進行破壞,因為這個環境,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沒了就是沒了,所以我們要努力保護這個地方,就是盡量不要製造垃圾,不要隨意踐踏進來這個地方。」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 楊勝欽老師說:「我們希望的是,透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帶領大家第一點瞭解,濕地生態的重要性,尤其是大肚溪口濕地,未來我們是希望說, 讓大家共同來思考一下, 讓大家對這個溪口濕地 ,能夠有更好的想像 ,然後讓社區跟,公民團體一起把這個濕地, 做一個很好的想像與利用,所以這也是明智利用的目的。」
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培訓計劃,實際進入大肚溪口濕地,來認識泥灘地生態,主要是想讓民眾觀注,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希望能間接吸引更多年青人,來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