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7日公視暗時新聞
早期台灣農村有儲存稻穀的[古亭畚],外型像陀螺,是依照台灣多雨潮濕氣候發展出來的小型穀倉,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已經逐漸消失,最近雲林有一戶農家把他家中具有百年歷史的古亭畚轉交給文物館收藏,希望可以修復來留存他的風采。
內文
OS在雲林縣馬光地區,農人許先生的家門口,這個造型古樸類似陀螺的就是稱為古亭畚的圓形穀倉,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許先生決定轉交由嘉義頂菜園鄉土園區,代為修復保存。
[訪問 古亭畚擁有者 許先生]
(請教一下 這個古亭畚有多久了 你共有兩個 這個大概多久了)
一百多年了 目前先送去給人看 來看的人才知道以前農業時代 是怎麼收成的 怎麼辛苦 以前的人很辛苦
OS第一次運回的古亭畚主體較小,在搬運的過程比較順利。不過運送第二個古亭畚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工作人員費了一番苦心才運回園區內。
[訪問 頂菜園理事長 陳明惠]
古人先人的那個智慧有一百多年了 那個智慧來這裡 我們保存下來 讓他交代我們怎麼讓下一代子孫知道說 這個東西之前在做什麼
OS古亭畚是依照台灣多雨潮濕氣候,發展而成的稻米穀倉,農村社會早期都會把稻穀存放在古亭畚中,不過因為時代改變,後來農民都會把稻作轉賣農會或是存放在鋼筋水泥的穀倉裡,古亭畚因此也漸漸消失,只能靠著有心保存古物的地方人士,留存他的風采。
本報導源自 公民記者 頂菜園鄉土? 傅雅鈺 王婉綾
原始報導連結: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