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載文字的重量 日星鑄字行
【記者陳臆婷、翁至成/台北市報導】日星鑄字行位於台北市太原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弄中,竟隱身著台灣僅存的鑄字行。走到店門口,沒有既定印象的招牌,由鑄字工廠改為現在的店面。經過若不仔細看,還不會發現它的所在。見到老闆張介冠時,他慈眉善目面帶微笑的接待我們,不疾不徐地回答著我們的問題。
事業成為志業 單程的長途之旅
「本來是一份工作,然後變成一份事業,現在是一項志業。」老闆張介冠說。日星鑄字行於一九六九年創立,是台灣現今僅存的鑄字行,由張冠介的爸爸張錫齡創立,張冠介現已是日星的第二代老闆。
十七歲時跟隨父親的腳步一起接觸鑄字行的業務,隨後承接日星鑄字行,起初張介冠認為接管鑄字行只是一份餬口的工作,接下來著手經營便成了事業,後來他發現台灣是使用正體漢字的地方,對於字體的保存卻沒有太大的著墨,甚至面臨失傳的危機,因此張老闆有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希望日星可以逐漸成為「活版印刷工藝館」,但這條路走的緩慢且是一趟單程的長途旅行。
壯觀的鉛字牆,禁止顧客擅自拿取,須請店員幫忙。 攝影/陳臆婷
字如其人 停擺的活版字體復刻計畫
成為活版印刷工藝館的首要條件是復刻「銅模」,沒有銅模就等於沒有鉛字。銅模在鑄字的過程中是最重要的,鉛字的生成即是透過銅模,它稱為「鉛字之母」。工匠會先在鉛模上刻鑿字體,再利用電鍍的方式製成銅模,因此活版印刷在初期的成本非常地高,並且銅模的材質不易保存,會隨著使用的年限而損毀。「復刻的工作若沒辦法執行,等於要變成工藝館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為復刻的這些銅模,它是承擔將來工藝館在生產線,甚至是現在要持續生產線的基本設備。」張老闆說。
因此,二〇〇八年,日星啟動了「活版字體復刻計畫」,正式執行後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張老闆說「字如其人」,同樣的字「早」、「中」、「晚」修復時,皆參雜了些許修復的人的個性,使字無法形成相同的共性,與原來的字體差異太大,最後只能暫時停擺。
張老闆語重心長的講述復刻計畫的開啟、暫停及重啟。 攝影/陳臆婷
解決日星首要困境 募資成為第一步
雖然計劃暫時停擺,張老闆卻時常思考應如何重啟計劃,除了無法有復刻的共性外,日星還存在著資金的大量需求問題。二〇一六年,日星的義工們提議開啟募資計劃「字體銅模修復計畫」來籌措資金,將募資所獲的資金使用在培育字體復刻師上。但對張老闆來說,募資計劃比較像是傳遞活版印刷保存岌岌可危的訊息,這只是個開端。因為募資的金額遠不及培育復刻師及支付往後的經費。現在日星利用這筆經費培育種子教師朱紹慈等人,為三人編制的復刻團隊。
而張老闆語帶無奈的說,從字體的打樣、掃描、到修復,最後轉至現代的CNC雕刻機上。鑄成的鉛字要與原來的鉛字開版打樣比對,至少要與原來的相似九十%以上,要達到這樣的狀態,需來回調整五、六次,光是這樣的花費已逾四百萬。「一個的成本差不多要兩千五百元,所以刻一次一百個,就二十五萬了。」因此,資金的籌備仍是日星鑄字行目前除了復刻技術傳承、硬體設施之外的首要困難。
復刻的進度不及時間的刻度
日星遇到的另一項困難「復刻的進度不及時間的刻度」。張老闆說道,自二〇一七年十一月至二〇一八年六月底,進行字體的修復進程及字型的規範來回修改,才大抵訂定正式的復刻規範。之後才有辦法開始進行系統式的修復計劃。
他們開始進入「宋體」的復刻,宋體的規格有七種大小,從初號至七號字並且有三種字體。「我們只做其中的一種字而已,所以最少可以做二十年以上。」由此便可看出復刻字體是一場長期的耐力之戰。
日星鑄字行的牆上,掛著張老闆復刻時的老照片。 攝影/陳臆婷
最貴的客人 鑄字機飄洋過海
而在活版印刷文化的推廣張老闆不遺餘力,在歐洲等地及日本、中國對印刷業及字體皆有相對的著力,我們在這方面的耕耘卻顯得荒蕪。張老闆分享了一個深刻案例 — — 使他花了「兩百萬」的客人。這位客人自英國遠渡從洋而來,是英國巴斯泉大學平面設計學系的教務長與系主任,他們特別撥空來參觀並買了幾只鉛字。
在談話的過程中,他們提到了系上有相關的印刷實習工廠,張老闆心念一動贈送了一套鉛字給他們,同時一併至英國為他們架設,並做了詳細教學,成為他印象最深刻的客人。當下他的想法是,若有一套鉛字遠赴英國,成為真正可以使用而不是單單放在博物館的印刷鉛字,這也是使活字版印刷被關注的另類推動。對他來說,活字印刷仍是「現在進行式」,是需要繼續活用的技術,不能只是擺在博物館中供人參觀。
日星的轉化 活字印刷存於大眾心中
教育推廣是日星目標成為活版印刷工藝館的中心宗旨,推動最久的則是預約導覽,只要滿二十個人即可預約。「導覽是最直接的,可以讓不管是從小到大的人都可以理解,日星鑄字行大概在做什麼,跟未來可以有什麼發展。」日星鑄字行專案經理余素慧表示。
除此之外,日星鑄字行更以多元、新創的方式將鉛字這塊文化瑰寶,注入更多活水。如日星鑄字行每年的重頭戲:年度展覽,迄今已是第五年。二〇一八年的主題「當你不是原本的你 — — 活印新譯」邀請了不同的媒材創作者、藝術家或是詩人,請他們嘗試用鉛字或是活字印刷的元素完成作品,期望看見不同的創作火花。
而今年特別邀請了陶瓷創作家,把情詩的詩句,用鉛字壓印在陶瓷上面,是一種轉譯的概念,同時比擬成活版印刷轉變的過程。「其實每一年都會持續的辦展覽,主要是希望帶給大眾,讓他們知道,活版印刷不只是已經過去的產業,我們也會希望做一些新的突破。」日星鑄字行專案經理余素慧表示。
另外,日星將計畫於二〇一九年推出活字印刷名片與喜帖的工作坊。近年文創熱潮興盛,余素慧談道,有許多客人上門前來詢問,鉛字名片與喜帖的訂製,因此預計推出一系列的課程,使大眾可以更完整的知道,如何訂製屬於自己的鉛字名片或喜帖。
期許在其他創作中看見活字版印刷
張老闆持續秉持著「有錢大家賺」的開闊心胸,由於日星並沒有設計師,重心也放在生產鉛字上。因此他們期許能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他們的產品中注入活版印刷、鉛字的元素,藉由這樣的反向操作,帶入不同的設計觀點,使活字版印刷更生活化地存於大家的心中。
他們更樂見於異業的合作,「其實我們不排斥任何方式的合作,因為當初要做的保存時,就把它視為台灣的公共財,所以我並沒有說什麼樣的情況才要合作,而是只要對活版印刷產業的發展有所益處的,對我來說都是好的合作。」張老闆表示。
如二〇一七年誠品R79向日星採購了整個字架,十二盤的字架,也採購了圓盤機,舉辦了圓盤印刷機體驗、鉛字排版活印得的活動,日星也幫誠品R79做了員工訓練。另一項則是政府的補助案,如二〇一六年的台北設計之都,藉由公部門的挹注,希望能使日星的經費運用更寬裕。
儘管前方道路艱辛 日星依舊邁步向前
「問題是要耐得住,因為修字是需要非常專注的事情,同時也是非常無聊的工作。」張老闆說道。日星鑄字行在鉛字與活版印刷已默默地耕耘四十九年,儘管面臨著人力、設備、經費三大面向的問題,張老闆仍堅持自己的「志業」。
多年來張老闆秉持著一樣的信念,將鉛字文化視為公共財,老闆希望只要他還在的一天,日星都會繼續復刻的作業。每年的年度大展、異業合作甚至是募資計畫,都是日星檢視努力成果與鉛字文化的復興作業中,不可或缺的起點。
在未來,我們更樂見鉛字文化與各個領域碰撞出新的火花,使更多人重新關注活版印刷及鉛字文化,因為經典永不消失,成為永續的古老技藝。
採訪側記
鉛字及活字版印刷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歷史課本會出現的東西。但我們卻沒有實際看過、摸過它。大約在民國七十五年左右電腦打版、印刷的出現,大幅影響了活版印刷的興盛,瞬間一落千丈。這項文化乘載著歷史與知識的重量,即便新的技術、科技誕生,我們也不應該忘本,這項經典完全遺忘,幸好還有日星鑄字行默默地付出,但這只有這樣是不夠的,這只是一個復興的開始,希望有更多的活水可以注入這項文化保存當中。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