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與七喜廚房拆夥後 逐漸走向社區發展

2019/01/22 07:00
11,834次瀏覽 ・ 13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莊旻諭/台中市報導】

剩食餐廳的理念為拯救剩食,但是在廚娘的巧手下,便變身為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執行長廖佳倫表示,開始接手後餐廳定位在剩食與社區的結合,對於想來吃飯的人資格沒有限制,只要有需求都能來,也間接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社區救助。

走進巷子裡,還沒到開飯時間的華美廚房,昏暗的燈光,彷彿普通住家並沒有顯眼的招牌,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卻是能健康的飽餐一頓、聊天敘舊的好地方。廖佳倫在今年八月,買下該餐廳營運權,而問到原先是店長的廖佳倫為何想接手這家店?「這問題有些尷尬,理念以及路線不合都有,但是其實最主要是大家都知道七喜的負債太高了,想做的事情又太多,而我認為,對於理想,專注去做一件事情,就夠了。」七喜廚房與華美社區剩食廚房也因此拆夥,雖然在明日廚房(七喜廚房)以及華美剩食廚房看來,兩者的目標並不相同,但是對於剩食的努力與奉獻,最初的理念並沒有違背。

照片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外觀(記者莊旻諭/攝影)

照片

華美社區剩食廚房內部。記者莊旻諭/攝影

 

出生農家,對於食物的浪費有著深刻的感受

廖佳倫在學校的念的是美術,而他表示會投入這一行「是因為我家小時候是務農的,到現在還是會種東西,外婆家也是務農,地還在,現在任由它自由生長,時候到了再去採收,大概能理解為什麼剩食會被剩下來,其實就是不符合市場規格,像我們家的鳳梨種出來大概都只有手掌大,但是在市場看到的幾乎都更大顆,為什麼要選那麼大顆的呢?因為台灣人喜歡,大顆才會旺,但是其實我們務農的人就知道,其實那種小小顆的才是真正好吃,但是它就是進不了市場。」而這些問題還是回到了人的本身,對於食物的美醜、大小,從農夫到商人,不斷地挑選以及淘汰,許多農產品因而被放棄,行成了浪費。

到了六點半開飯時間,桌上擺了青菜、冬瓜炒菇、烘蛋、肉醬馬鈴薯、綠豆甜湯等等家常小菜,大家也很自然的拿好餐具排好隊,而每日負責煮飯的志工阿姨表示:「看到大家能夠把這些原本會遭丟棄的食物,在他的烹煮下,吃個精光,是很滿足的一件事情。」「因為從來沒有限制來客者的身分,如果你不喜歡剛見面就有互動也都無所謂,希望客人來的時候是自己最自在的樣子,要安靜吃飯也可以,要大笑、聊天都很歡迎,也沒有要刻意營造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定要笑或幹嘛,反正就是來這裡可以自在的吃飯」廖佳倫說道,她強調並不是一個營利的地方,而是走向社區發展,人與人回到最原本單純親近的方式,也凝聚社區的團結力量。

 

照片

剩食的美味佳餚。(記者莊旻諭/攝影)

 

照片

剩食的美味佳餚。(記者莊旻諭/攝影)

 

凝聚社區發展,熱心助人

「禮拜二到五的中午,廖佳倫會在昇平里社區供餐,下午去市場收菜,收菜回來會做整理、秤重、分配、跟轉送,接下來就備料,同時會有一些行政的工作例如,發文或是訪問或是整理環境等等的雜事到晚上用餐結束後就打烊了!」廖小姐表示,有時候會缺人手幫忙處理,但是附近的鄰居只有一有空

都會過來幫忙,這也是為什麼除了努力拯救剩食之餘,廖小姐決定投入社區的原因。

廖佳倫說,許多婆婆媽媽來這裡串門子,不一定是來吃飯,就是來聊天,會產生各式各樣的互動,比方說,附近有一個阿嬤常常來串門子,然後有一個常客叫做雪如,個子矮矮瘦瘦的,他平常是吃素,不吃肉,但是因為這邊是剩食,東西已經被剩下來了,所以來這邊他就會願意吃肉,有一回那個阿嬤遇到雪如,就跟他說 :「雪如阿!你那麼瘦,有沒有在吃肉?」雪如說 :「我平常吃素,肉我不吃」「因為那是剩食阿!剩食我就吃」阿嬤就回「喔!這樣喔!」就消失了十幾分鐘後,拎了一袋雞排回來,那個阿嬤很厲害舉一反三,在旁邊撕了一塊雞排後說「雪如阿,我吃不完了幫我吃」雪如說那是買的我不吃! 阿嬤說「可是我吃不下了,啊我把它丟掉它就變剩食了!」 廖佳倫開玩笑說這是所謂計畫性剩食,這邊的婆婆媽媽很厲害 !而且在這邊,是社區的關係,志工、來用餐的人大多都是附近鄰居,有時候就會知道,住那裡的阿公很久沒來吃飯了,就會覺得不太對勁,怎麼那麼多天沒來吃飯,就能趕快去跟里長說,它會形成一種很小型,但是卻是很確實的社會救助方式。

照片

外觀招牌,迷你且低調。(記者莊旻諭/攝影)

照片

環保且美觀的木製餐具。(記者莊旻諭/攝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