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葉化身灌溉利器 有機茶扭轉農業困境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呂山珊、郭采縈/宜蘭縣報導】宜蘭縣冬山鄉「正福茶園」的第四代青農游正福為了貫徹保護環境、種植有機茶的理念,採用玉米葉汲水的方式灌溉茶田,節省了茶園的用水開銷,且葉子腐爛後還能成為有機堆肥,為農業廢材創造附加價值,保護老一輩留下的土地,生生不息地傳下去。

不同於南部的茶田,冬山鄉中山村的茶田面積小而海拔低,比較不會破壞高山生態。 攝影/呂山珊

玉米葉汲水灌溉 一舉數得

台灣降水量不均一直是農民的困擾,缺水時農民通常都選擇購買設施滴灌或是鑽水井。但滴灌設施通常都是塑膠製品,折損之後也只能變成農業廢棄物;鑽水井會破壞地層結構,或是造成地下水短缺。

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同時不破壞環境,游正福採用天然素材 — — 玉米葉,作為汲水灌溉的一大幫手。他發現位處沙漠區的以色列,以大自然的熱能汲水,白天時土壤吸熱、夜晚時土壤放出熱量,碰到溫度較低的葉子時會凝結成水珠,為作物補充水分且達到自然汲水的效果。

游正福嘗試過高麗菜葉、竹葉、皎白筍殼汲水,最後發現玉米葉的汲水效果最佳。玉米葉的纖維很粗,四、五個月後才會腐爛,鋪在田間不僅可以抑制雜草生長的高度,也能成為堆肥。

茶苗需水量大,游正福至今仍在嘗試使用不同的葉片汲水,試圖找到最有效率的材料。 攝影/呂山珊

採傳統慣行農法 得不償失

身為茶農第四代,游正福接手茶園後才從慣行農法轉為有機農法。傳統慣行農法灑水與施肥的方式,會讓水分與肥料都會停留在土壤表層,樹木為了吸收養份,樹根都會向上生長,形成淺根的現象。颱風來時,淺根樹木容易傾倒;天氣炎熱表土乾燥時,淺根樹木容易因無法得到深土水分而死亡。

再者,使用慣行農法的農夫為了不讓雜草覆蓋作物、搶走養分,會用除草劑把雜草除光。但是缺乏雜草保護土壤的溫度,太陽直射表土容易乾燥失水,加劇淺根樹木乾死的情況。

慣行農法產量高、成本低,但必須以不斷灑水、施肥、使用除草劑作為交換,長期而言不僅對樹木有害而無益,也傷害了珍貴的土地。

「當你給植物生長在太優渥的環境,它就跟人一樣,久了它習慣那個環境,你一下少給它什麼,就很容易死亡。」游正福認為,照顧茶樹就像照顧小孩一樣,不能過度寵溺,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他養地多年讓植物深根,僅徒手除草,當茶樹長得夠強壯之後,照顧就容易許多。

因為不使用除草劑,即使是在下雨天,游正福還是得每天上山拔草,整理茶園。 攝影/郭采縈

扭轉家鄉農業困境 力挽狂瀾

游正福原本是一位系統工程師,在出國工作時看到當地蓬勃發展的精緻農業,並反思台灣農業的處境。傳統農業處在社會底層,被動等待政府輔導轉型經濟作物,卻未考慮土地的適性與市場需要,投入市場時常常已經供過於求。最後農民都只能削價競爭,或是轉種看似更有經濟價值的作物,陷入惡性循環。

但是不接受輔導轉型又能如何?傳統農業產值低,剩老邁的農夫苦撐卻沒有新血投入,農產值變得更低……傳統農業也陷入了難以翻身的泥淖。有感於台灣農業的困境,游正福放棄薪水好、前途高、待遇佳的工作,決心反轉農業的困境,留下來照顧這些老農,守護自己的家園。

站在傳統農業的肩膀上 獨排眾議

辭職回鄉時,游正福的父母與同是茶農的親戚、鄰居相當不看好,認為即使他的有機茶再怎麼優質,最後都是被商人或是農會決定價格,再行銷成自己的商品,做農的命運註定都是被剝削的一方。所以許多同行的長輩都唱衰他「幹嘛回來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做很不切實際的農業?」

「做農最大的悲哀就在這裡。」游正福深知做農不能隨波逐流、任人擺佈,認為家鄉的農業值得更好的發展,因為他站在老農的肩膀上,望出台灣這個島嶼,看到了農業的遠景。

種出孩子也認同的茶葉 不畏質疑

不走傳統農產品供給鏈的老路,游正福除了下田採茶,還得上街行銷有機茶。「一開始賣的時候他還會跟人家吵起來,說宜蘭茶就是不如阿里山茶好喝。」游正福的太太林雅雯說道,「反正有機也是你自己說的算,哪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不服氣的游正福便把客人請到冬山原產地,接受嚴格的檢驗。他不畏質疑的態度也培養了一批老主顧,靠著他不辭辛勞把關採茶、製茶到包裝販賣的過程。

對於有機無毒的嚴苛標準,來自於兒時在茶園噴灑農藥時的排斥與不解。游正福思考到底要怎麼讓人們安心喝下肚,在不破壞土地的同時又維持茶葉的品質?他選擇玉米葉汲水灌溉,避免農業耗材對環境的傷害,並在慣行茶田轉型有機茶田時吸收成本,只為了種出兒時的自己也認同的茶葉,保護這片土地代代傳下去。

 

採訪側記

在錄影的過程中下著傾盆大雨,取景困難,幸好游先生是一個相當健談的人,一路上跟我們聊了很多農業生態。當我們問及游先生的母親,如果當初兒子繼續做工程師的工作,那家裡代代相傳的茶田該怎麼辦?她告訴我們可能茶田就不繼續做了,可能會被政府收走或是賣掉這塊地。

傳統農業的的悲哀就在於農產價值不高、後繼又無人、缺乏完整的規劃,只好把農田荒廢或是轉賣……看著茶田下方有幾塊光禿禿的地,已經被怪手挖得面目全非,大概都是如此吧。

 

延伸閱讀

延續父親的腳步 青農燃燒有機魂

廢料再利用 米大菇食開創台灣循環經濟

茶香飄三代 鹿谷緣緣有機茶莊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43則報導
2,347則影音
725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45

SEAMi望見書間 移民工的多元文化客廳

2024-12-02
瀏覽:
2,043
推:
3
回應:
0
2:26

變裝皇后飛帆 用炫麗表演推廣性平教育

2024-11-29
瀏覽:
2,747
推:
2
回應:
0
3:01

百合協會家訪新住民 協助解困圓夢

2024-11-27
瀏覽:
3,920
推:
2
回應:
0
3:02

愛滋小組創品牌 推同志性健康與愛滋教育

2024-11-25
瀏覽:
3,496
推:
0
回應:
0
2:26

貓·領事館 還給浪貓一個家

2024-11-21
瀏覽:
5,198
推:
1
回應:
0
1:32

三峽碧螺春茶王 黃文雄堅持手工製茶

2024-11-18
瀏覽:
5,116
推:
2
回應:
0
2:32

絕育救浪浪 台灣之心深入偏鄉離島做動保

2024-11-15
瀏覽:
7,595
推:
11
回應:
0
2:27

初布 將閒置布料做成MIT團體服

2024-11-13
瀏覽:
13,761
推:
1
回應:
0
3:11

1919食物銀行 幫助未獲社福補助的弱勢者

2024-11-11
瀏覽:
4,877
推:
1
回應:
0
2:18

婦女新知法律專線 30年8萬通電話諮詢

2024-11-08
瀏覽:
4,375
推:
0
回應:
0

玉米葉化身灌溉利器 有機茶扭轉農業困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998篇報導,共13,19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998篇報導

13,197位公民記者